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到目前为止我国设立有设计专业的高校已有上千所,设计类专业成为中国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然而当今中国的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发展严重脱节,难以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设计人才状况,已成为当前设计教育界和设计产业界共同热议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家的教育体制问题,二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中国教育体制的“严进宽出”与高校教育产业化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当前国内设计教育界和设计业界面临的问题。 一 国家教育体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涵盖平面、环境艺术、室内、服装、动画和工业设计的庞大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设计教育体系的教育大国,却仍只是许多产品的制造大国,而不是设计大国,许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的国情,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就以公立高校的形式为主,目的是为了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的利用在培养人才方面,因此自然形成严进宽出的发展模式,严进是符合我国社会实情,这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就好比经济中因为供求关系变化有时就是需要提升物价调控稳定,严进在这里也就是起到这个作用期望。严进不仅是更公平的资源分配,也是国家为各个高校输送更优质的学源,让高校有一个更好的人才培养,也体现出人才培养地效率原则。所谓宽出,国家并没提供宽出,宽出并不是能让高校毫无原则放松毕业制度,而是希望在这样一个要求各元化的社会需求条件下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就业目标。而各个高校并没有理解国家的出发点和真正的要意,而是毫无原则的放宽对学生的毕业准则。 另外,中国应试教育对设计类学生造成了长期而广泛的负面影响。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注重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逐渐抹杀了学生的自我创新主动能力,导致设计中强调模仿和照搬形式,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意识。 二 高等院校教育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各高等院校利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机会,大量人才需求的机会,将设计教育产业化,以盈利为目的。在没有做好一切能够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前提,盲目地扩招,不断地扩展各个专业科学。所谓大学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实际上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将教育市场化。目前全国有上千所院校都开设有设计学科,并且不断扩展设计学科,不考虑自身师资和教育设施配备是否达标问题。大量的学生进入学院后,一方面全面稀释了原本就薄弱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是在毫无计划和准备的新学科面前不知所措。大学四年毕业后,连基本的技能都不能掌握,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具体而言,高校教育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 高校盲目扩招,教学质量下降。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内,设计教育以培养“高级设计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每个专业一届只招收10-15 名学生,老师可施行“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强调“一对一”的专业课辅导模式,保证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扩招后的每个专业一届有4-8 个班不等,一个班学生人数有40-48人不等。生源质量良莠混杂,师生比失衡,教学质量下滑。以前,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师生比一般为1:4左右,现在一个教师要承担几十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无力悉心指导,造成质量下滑。 2.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末全国有40万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仅3.8%,硕士学位25%,由于设计院校绝大部分专业教师本科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教师队伍在学历、职历、年龄、职称、性别、知识等结构尚不合理,普遍缺乏有实践经验和综合研究能力,加上由于艺术类招生体制造成设计艺术学科师生的外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普遍较弱,不利于学科交叉和提高创造能力,不利于进行国际交流及时获取世界前沿信息,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 设计教育与实践的脱节。 我国高校学生在校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室里由教师讲授理论,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来进行的。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日常设计教学中,忽视设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常常照本宣科,机械的教设计,社会的生活变化不能引入课堂形成探讨的课题,使设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我国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内容和目标也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脱节, 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 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方式发展, 对艺术与技术的集合方面仍有欠缺。设计类学生应该不断接触实际生产,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熟悉市场和消费者信息,而不是将其设计停留在一种绘画式的理想方案而已。 4. 设计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能力教育将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由“制造大国”建成“创造大国”;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我国设计教育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整体而言,中国设计师与国外优秀的设计师相比,过多强调形式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有如室内设计行业,许多设计作品,停留在西方形式或概念的模仿上,处于丢失自我文化,要么是把作品做得漂亮些,缺乏生活内涵,要么就是模仿西方的创意、手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不仅从形式上,而要注重创新意识,广为吸收外来文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跟着别人的步伐走,这不仅是设计的问题,这更是设计教育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的恶果。 三 结论与建议 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严进宽出”与高校教育产业化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当前国内设计教育界和设计业界面临的问题。中国每年培养出几百万的毕业生参与到设计行业中,而其中有很大部分并没有达标。这些不合格毕业生进入设计行业后,用质量恶劣的设计污染我们的环境。中国在近十年就很明显的出现,如广告、建筑、室内等环境污染大国。为了争取更高的利润,滥用昂贵的材料等等。用质量恶劣的设计污染我们的环境。针对此问题,综合前述观点,笔者为中国设计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实践教育,使教学与产业需求和企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快速衔接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合作交流,设立创意产业研发中心,解决学用落差问题,使企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融共生。 2.整合教育资源,培养跨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使之既立足本土,又具有国际视野。学习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经验,加强教育教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通才培养作为设计教育的主导方向。 3.注重师资培训,加强国际师资和国外经验的引进。 4.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 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设计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一个学校、一个国家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艺术化生活理想的实现,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支撑点。中国设计教育应注重提高设计产品的品质,并发展成具有创新性的品牌体系和文化理念,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创造”。 深圳市凯诚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吴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