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展览及延伸阅读


作者:
 陈伟鹏

 

当宅男们抱着长枪大炮冲进CHINAJOY众女神的怀抱中时,我等ARCHDIAOS们却奔波于对面的喜玛拉雅美术馆和军工路证大美术馆之间,只为看下最近大火的隈研吾桑的展览,本篇日志仅作为记录性的笔记,顺带讨论下模型、效果图、技术图纸、照片、建成品之间的各种关系,文中除模型照片外的图纸均是作者从网络收集,大多是archidaily。

先是军工路的,这里展出来9个模型,有一些大家熟悉的,也有一些新项目,在前面展室所展出的只有模型,连项目名称和简洁都没有,因而只能纯粹的从模型上获取信息(虽然下面也有二维码,可以读出项目信息,但是实在是太不方便了!)。模型所传递的信息,基本上只有造型,其他的城市、场地关系可以传递一点点,构造也只能靠猜了,材料基本上就不知道是神马了,至于平面剖面等传递功能与空间信息的内容,在复杂的建筑中就难以解读了,事实上,观众所获取的信息,跟模型摆放的高度有很大的关系,就如这一个——

01 V&A Museum, Dundee Scotland, 2014
隈研吾在竞赛中击败了霍尔等对手,获得了设计权,他延续了城市的主轴线,将建筑分解成两个体量,这样保证了城市与海的连接性,也将一条自行车道引入建筑之中,在城市关系上优于其他方案,但是两个体量也没有完全分开,从下往上各种扭转之后其实还是一个整体,在近地空间有各种很赞的空间处理。然而,现场所展示的模型,根本无法表达城市关系,后面的老城没有做出来,前面的水也不知道是河还是海,模型放得太高,让人难以清楚的看到内部的流线和功能组织,只能表达造型,可以说,有很多重要的信息在这里缺失了!这么一个优秀的设计,很多人可能看看就过了。

 

02 Granada Performing Arts Centre, Granada, 2015
格拉纳达从古到今有无数牛叉作品,从阿尔罕布拉宫到巴耶萨、西扎、安东尼,现在又要再多一个,这个剧场像是一个蜂巢,1500个座位被分在一个个的小单元块里,面对着舞台,模型被切成两块,做的很简洁明了,这倒是体现出了模型的优势,让人更很清楚的领会到了概念。反倒是后面找出来的效果图让人略感失望,不够纯粹。

 

 

03 Experimental Pavilion at EPFL, Lausanne, 2015
一条270木长的房子,就在妹岛的洛桑理工学习中心对面,模型做的很通透,将结构清楚的表现出来,但实景却不是这样,屋顶覆盖住了大多数的屋架,模型只是给建筑师看的。

 

04 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 Kochi, 2010
大家都很熟悉的房子,不赘述了,斗拱和桥的现代升级版。这是一个最好的模型,场地,空间,结构,构造,乃至材料都表现出来了。

 

 

05 Starbucks Coffee, Dazaifu, 2011
构造之美。

 

 

06 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er, Aichi, 2010
依旧是构造之美,《建构文化研究》应该把他加进去。

 

 

 

07 FRAC, Marseille, 2012 
法国当代艺术基金会中心,马赛是欧洲较危险的城市之一,常在微博上看到中国人在此被抢,因而没什么好感,城市略乱,这个房子的重点在于表皮,布局上完全遵守城市规划条例。

 

08 Asakusa Culture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 Tokyo, 2012
中国人去日本旅游都会去东京浅草寺,也就很容易看到这个,这个大家都很熟,抄的人也多,不多说了。

 

 

09 Cite des Arts et de la Culture, Besancon, 2012
法国一小城的文化中心加建,个人觉得中规中矩,也就还好。

 

 

10 What the hell is it?!
从军工路一路赶到喜玛拉雅,看到这个的时候,震惊了,就这么一个1:1的所谓“森林”啊,好吧,我想到的是维也纳山上的那个教堂……

 

 

08年隈研吾还没有那么红的时候,我抱着他的《十宅论》在啃,甚至也写了一篇上海版的十宅论,记录当时从田林群租房到翠湖天地佘山紫园的十个层级,当年觉得他只是个文章写的不错的建筑师,以一般经验看,会写文章的,一般设计都做得不怎么好,两者都好的是极少数,没想到这几年他做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相信再过几年,霹雳奖也会眷顾到他吧。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