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构园理念的传承与探索

苏州园林构园理念的传承与探索


本文来自:互联网


藏露胜负”之驾浮阁与悦湖园


苏州园林集建筑、山、水、植物四大物质要素于一体,集居住、娱乐、休闲、会客及游览等于一体,具有陶冶性情、文化熏陶之功效。作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统一体,苏州园林是兼备文化、技术属性、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联系感染的综合体,是包罗各种艺术表现的场所,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来就 “非仅土木绿化之事”,也绝非公园。


苏州园林小巧而精雅,蕴藏着“自然美景象构成的原则和技巧“。


风景区的建筑藏胜于露,而露又胜于藏,这是相辅相成的。当自然景物的空间成景对于风景本身已具有支配性的地位时,藏就胜于露;相反,在处于支配地位,本身又不具有支配能力时,风景建筑的露又胜于藏了。


驾浮阁

西山林屋山巅是湖山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现在驾浮阁已成为林屋洞景区启、承、转、合序列空间景观的高潮,是观赏林屋梅海的最佳所在,也是西山林屋梅海艺术构图的中心,丰富了天际轮廓线。

      群梅荟蔚,空阁翼然


悦湖园

悦湖园山洞设计利用了视觉原理,即:人们可以看到物理上并不存在的图形,如右图的三角形、圆形、方形等,这种图形称为主观轮廓,是由观察者根据特定线索进行推理而产生的,是人的自动的无意识认知活动的结果。

悦湖园中部走廊往西的尽头采用叠石收头,和兰亭下的小山洞气蕴相接,从山洞中窥视走廊尽端的叠石,便和小山洞联为一体。加上洞穴几个方向的景观相互渗透,使仅用八十余吨太湖石叠山造景成为成功的作品,而小山洞给大家产生了洞穴深深的空间扩大感。这就是主观轮廓图形无意识的认知作用。

苏州园林构园创作的是真正的艺术品,为当下新园林和城市环境创作提供有益借鉴。本人在吴县风景区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移植借用美学知识、外学科的研究成果等,结合中国风水学、历代画论等精辟见解,总结出一些苏州园林构园理念,又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如下:


在自然风景区造园,要介于城市园林与自然风景区之间的环境艺术,既要揭开人与自然素朴和谐脉脉含情的面纱,又要融园林构思与山水为一体,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一分钟游程”之虎丘风景名胜区


陈从周先生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


虎丘景观经过历时淘选和吴文化的培育,遂成为吴中第一胜迹,它悠久的历史享誉中外,其精华的景观(主要集中在南麓),已经成为人们概念中的”心象风景“。从旅游心理分析:“在一个复什的图形中,只有一种知觉组织结构是主导的,并且这种主导的组织结构必然必然是呈现出来”。

人们自公路到虎丘,在远离景点的公路上就能看到葱绿的山顶上挺立着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随着人们接近景区,由于透视遮挡,视点渐近塔影渐小,虎丘塔作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它和山门一起组成一幅立体图画,构画在圆拱山门之中,给人们投入了第一信息,也可以称之为”起“。


进入山门,这一信息也就隐匿起来,代之以传统工艺品市场,这在游”海涌桥“,二山门断梁殿以35米的视距展现,这一距离恰好看清断梁殿总体,在此观赏点上,”塔“又在画面上送来几分消息。人们驻足海涌桥时从桥坡店面到顶面一半的高差,可以随时调正视点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为理想的观赏点称之为”承“。从这观赏点景物之间形成的景波曲线是和谐的:构景的水平、垂直视角均在理想的范围之中,即水平视角60°,垂直视角27°。随着断梁殿的吸引,这座古老精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连同它的民间传说,令人惊叹!


由二山门游路顺山偏东向北经过120米长的花岗石铺砌的甬道,甬道坡度,走向上的变化,对主景区的引导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在视觉心理上产生了强有力的收敛,这在旅游情绪上可称为”转“。走上这简单的甬道旁,拥翠山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自由舒展地顺山麓高低错落的点缀在路面,既丰富了景观,又将”塔“影隐藏起来。憨憨泉、试剑石、枕石、真娘墓等景物,以30米左右的距离左右点缀在这120米长的甬道上,这样的距离,当欣赏眼前的景物时,第二景物只能见其外型,却看不清细部,相互召唤,但互不干扰,这是一个富于人性的”一分钟理想游程“。这简练的景物和丰富的民间传说增添了不少游兴,避免了这120米行程的单调和疲劳感觉。

游路经过上一区段,视线随着地形由上坡转向东北倾斜的变化而豁然开朗。这里,虎丘塔作为景区重要的标志和千人石、冷香阁、剑池、二仙亭、可中亭、白莲池、点头石等回环布置,组成一组组精美绝伦的立体图画,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这在组景上可以称之为”合“。无论在选址定点,还是比例尺度上都是比较成功的,人们在这些提高视点环布置的观赏点上赏景,垂直视角形成小角度俯视或仰视,是十分轻松愉快的。根据人类视觉研究:人在静态观察时,最大的水平视角为140°左右。中间60°的范围视角最为清楚,在垂直面上仰视角约为45°,俯视角为65°左右,在18°- 27°之间为最佳视域。人类生产生活的胜利习惯胫脊髓又习惯稍微前倾俯视,而千人石景域这一绝妙的下沉式空间,冷香阁、第三泉、剑池、二仙亭、生公讲台、东丘亭……视点或高或低,互为对景,高耸的虎丘塔以塔高一点七倍的距离组合在主景面上,由于透视收缩,绿化陪衬塔影极其和谐地并且以主导图形的形式呈现,在这随高就低丰富变幻的游路上,为游人提供了一连串舒适的观赏点,目光所到尽为佳景;当人的视距在20-30米时能看清建筑物或景物的细部;30-100米时能看清个体建筑或景物;100-600米时能看清建筑物的轮廓;600-1200米时能看清建筑群;1200米以上只能大致看清建筑群的轮廓。根据这一经验,沿千人石周围设置的观赏点视景距离均为50米左右,构成看清观赏景物的适宜距离和导向作用。


虎丘塔在游览景区过程中时隐时现,经过起、承、转、合,荟萃于千人石主景区,它作为虎丘景区知觉组织结构是主导的,这种主导的组织结构,在一连串景观中的出现,不但强化了景区的组景,而且也满足了旅游的心理要求,一切理想的风景,需要人们在自然的景观中去提炼,舍取,也就是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做到了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虎丘塔以向东北倾斜的千人石巨岩作为底界面,文化景观为烘托自然景观做到了妥切的有机结合。


苏州园林构园创作的是真正的艺术品,为当下新园林和城市环境创作提供有益借鉴。本人在吴县风景区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移植借用美学知识、外学科的研究成果等,结合中国风水学、历代画论等精辟见解,总结出一些苏州园林构园理念,又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如下:


符合人性的“一分钟游程”。园林设计路因景成,游路中主次景物或转换、或停顿,以25米至30米作为理想距离。在游走时约接近一分钟,以这一距离欣赏眼前的景物时,第二景物在召唤,旅游声源既呼应又互不干扰,而30米的观赏距离又正好能看清建筑或景物,古代“风水”中称之谓“百尺为形”。


丰富和完美的“构景曲线”之启园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指的是有法无式、因地制宜,如《营造法式》对建筑的各种制度虽然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没有限制建筑群组的布局和尺度控制,可以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在限定的条件下”随宜加减“,这就给规划设计者留下了活扣,佳则纳之,俗则避之,”巧而得体“,巧妙地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构筑与观念体系。


启园

设计宗旨:以太湖山水为依托,地方花果林木为基色,疏浚池沼,调正地形,用秀雅的园林建筑作点缀,巧于因纳,互为因借,旨在建成一座大型的湖滨山麓园林。



1、土方调配,疏浚开挖池沼,掇土堆山。


在启园规划中:地理上虽处于重要地位,而实际上不具备支配控制能力的需要人力补充之,可以掇土堆山,构亭筑轩。而疏浚地沼,挖土开河,使启园内大小五处河湖联为一体,使园子里水和挹波桥外的太湖(也称“五湖”)的菱湖联为一体,这就是“波联五湖三万六千顷”的意境了,治理湖沼及挖土开河的土方,堆叠称三座土丘,意为神话中的海上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了。假山按照东山莫厘锋的余脉展开,似矶如渚,形成了“脉接莫厘七十又二峰”的格局了。这样,在启园构景中形成“杳杳波涛阅尽古今春华,峥峥峰峦铭记万世秋实”。这就是设计者给大家传达的意境。


2、景点设置


在启园规划中,有意识地以25-30米左右,或转换,或停顿,以这一概念去探索和布置,在规划和建筑设计时认为30米正好能看清楚建筑物,晋代郭璞在风水中提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已为阳宅风水广为运用,千尺为势(折算为230-250米)百尺为形(折算为25-35米)。从旅游声源来说,正好互为呼应又互不干扰,这一旅游行程接近一分钟,称之谓符合人性的一分钟游程。


3、景点及景点组合


比例和尺度控制:在启园构景中,提出了1:2.5-1:3.5的画面理论。因为人的双眼视角140°左右,中间60°最为清楚,垂直视角仰视约为45°,俯视角为65 °,18-27 °之间为最佳视角。按照人们生理上的最佳视角去构图设计,获得成功的机会比较多。


4、“构景曲线”概念。


若依视距和画面构图来控制园林规划设计还不全面,在启园设计中还运用了“构景曲线”这一概念。在景观设计构思时,当垂直画面的视轴剖面其外缘轮廓所形成的一条弧线,称为“构景曲线”,这条构景曲线自然和谐,它形成的景观也是丰富和完美的。启园中部宸幸堂至撷银轩剖面中正好形成了一组互为对景,形成“梅伴银柯山着花,池映半园水吟风”的意境。


5、启园重建一期工程:修复四面厅(即今镜湖楼)、八角亭(单檐水戗)、新建“宸幸堂”及平台、翠薇榭、撷银轩、晓澹亭、坐金亭、廊桥及廊、七曲石板桥。


因地制宜,因材设计,就料施工。将开挖湖塘拆除的席家湖大埠头的许许多多条石,丈量登记,长料使用在七跨石板曲桥,和宸幸堂前平台驳岸,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座七跨平板曲桥它的跨度是不相同的。桥中长石条不够的还补了几块。这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认真因材设计,就料施工,而曲桥充分利用旧料,不乏古朴的韵味。


6、启园修复二期工程:“融春堂”一组庭院空间。启园总体规划中将园门改向西南角,因此在翠薇榭细部规划建一座厅堂,恰巧东山镇政府办公楼扩建,有一座名为“荣春堂”的清代厅堂要拆迁,于是购得后移建到此,组建成以融春堂、阅波阁、如意小筑为主,空间曲折多变的庭院空间,建设时困难重重,在如意小筑建设过程中留下一联:咫院深蓝世外天,秀石空含碧海波。

7、启园修复三期工程:改造启园大门小广场、庭院、柳毅小筑、沿湖滨堤岸、御码头、重檐八角亭,初步完成启园重建工作,在门厅后院落右侧院墙轩亭上设计意境为“倚垣半屋成敞轩,留得月洞开异景”。   

苏州园林构园创作的是真正的艺术品,为当下新园林和城市环境创作提供有益借鉴。本人在吴县风景区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移植借用美学知识、外学科的研究成果等,结合中国风水学、历代画论等精辟见解,总结出一些苏州园林构园理念,又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如下:


1、人类双眼最大水平视角为140°,中间60°视野最为清楚,在垂直面上仰视角为约为45°,俯视角为65°左右,在18°~27°之间为最佳视域,为方便构图遂提出:每一组景观设计在1:2.5~1:3.5则为理想画面。


2、在景观构思时,当垂直画面的视轴剖面,其外缘轮廓所形成的一条弧线,成为“构景曲线”,这条构景曲线自然和谐,它形成的景观也是丰富和完美的。



“完美图形原则”之姑苏园


“构园”,即园林构思、创作,既注重创作思想钩沉,又注意创作实践技法。


姑苏园

姑苏园位于苏州盘门景区,必须融古城胜迹于山林野趣之间,充分利用景区现有景物和古典元素,将其有机地组合到园景之中,而将不利的因素摒弃在外,也就是“俗则摒之,佳则收之”的借景原则。组织得当,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景区内有宋代的瑞光塔和古盘门。瑞光塔如文峰笔立,这在整个东部天际轮廊线上,五十六只戗角层层叠叠,比翼齐飞,是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特色之一。盘门恰似伏虎匍伏在园址西南角的丛林之中,虽然她远离园中心达200来米,却成为景区西南隅的构景中心和联络城墙外的古运河、吴门桥的纽带。在如此宽敞的视觉空间,建筑的布局则以完善塔院中轴线和沿湖滨的园林组团进行认真推敲布设,设计时充分考虑借景塔影和其他一切有利因素,以构成独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园林空间和天际轮廓线。


水是造园构景必不可少的构景要素,况且基地中部原来就有不少大大小小的低洼水塘。规划理水时,中部水池达六亩之广,左有来水,右有出水,山后有桃花涧,它们成为姑苏园活泼自如的水系,园中的景观和功能分区就以水池为中心,在它周边进行组团规划布局。在园中山水相袭,山峦、建筑、水面自由契合,水激活了园子里一切构景素材成为组成优美的回环的血脉。园中的东南隅紫薇苑畔,竹林下宽阔的河水和山北桃花涧湍桥拍岸的水,交汇在园中六亩水面的大池里,水顺着西南隅岗丘谷地中的河道曲折自如地流淌到城墙脚下,穿过古老的水城门,汇聚到宽阔的运河之中。


在北部吴宫喜来登大酒店前,因地制宜地将吴宫喜来登两万多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废土以及南部拆迁棚户和开挖河道产生的近万立方米的土方堆叠成两座自由奔放的土山和高低错落的土墩,和园子里的水系组合在一起时,宛如太湖山水一角的缩影,为营造以丛植各类主导树种为主的风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空间氛围。


两座土山东西绵延近二百米,高度为11米和9米,仿佛玄武高耸,由于构思充分,屏蔽适度,因借得宜,在苍翠的山林烘托之下,改变了原来强邻压境的压抑气氛。当你漫步曲桥,眼前两座山峦苍翠欲滴,三拱相连的廊桥又将两山相连,视线穿过桥廊,乔灌花木层林叠翠,喜来登吴宫大酒店大堂八面重檐攒尖顶楼阁昂立在两翼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中,尤如云中仙府神阁使这一组景观的景深一下子延伸了近80米,这是风景因借的实例。


当你从姑苏园南大门入园时,迎面横卧着一座八米高,绵延八十余米的土山,如青山岫列,飞瀑、渊潭、寒泉首先给你一个回归自然,清幽之气,这对缺少山林野趣的苏州古城不乏是一个补偿。走到山前,中部绝壁气势磅礴,山脚止于池边,崖顶体量适度的重檐六角亭12只翼角轻飞,把八米高的土山形成一股上升气势。视线由南向东北望去,瑞光塔又叠影山岗树梢之后,或深秋红叶,或晨曦霞光,或隆冬残雪,颇有郊外山林古寺的风貌。当你踏着汀步,迎面山势维石嵯峨,山下洞穴石罅,石室空中多窍,仿佛进入了花果山水濂洞,穿过蜿蜒深邃的山洞,来到半山腰洞口,视线忽然开朗,俯视眼前六亩清澈的池水,池西:廊抱楼台水映山,池东:塔影广厦重叠深,池北:花涧湍桥映琼阁,曲桥、水廊将“涛隐翠野”联成一组贴水建筑,背后廊桥飞架衔接玄武山峦,远处巧借吴宫楼阁作为北部背景的收头。构筑如此气势,高远山水,平远山水,深远山水等景,它在风景的组合比例和尺度推敲上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的。这里仅以牌楼、塔院、四瑞堂、池水、丽景楼这一轴线的组景剖面来分析,它的剖面轮廓所形成的构景曲线是和谐的,从观赏点所看到的每组景物都是组合在1:2.5~1:3.5的画面之中,这是符合人的视觉生理的。


  廊抱楼台水映山


塔影广厦重叠深


花涧湍桥映琼阁



如果你从景区东入口广场进园,当你走到四瑞堂西面宽敞的平台,向西迎面隔湖相望的对景部位(即丽景楼),也可以说是瑞光塔东西中轴轴线西部的终端之景,平台到这一区域的丽景楼前,视距一百米。人们的视觉生理只能勉强看清对岸的建筑和景物,在正常情况下,人类观赏对象时,他的视轴并不是完全的水平状态,而是略微前倾3~5°,人类双眼的水平视线为140°,中间60°的范围视野最为清楚,在垂直面上仰视角为45°,俯视角为65°左右,在18°~27°之间为最佳视域,由此得出构景范围主景物的高度应控制在18m左右,也就是现在丽景楼高度控制的依据,这样的景物在南北两座8~11m高的土山和其他景物的烘托之下,有三层轻巧飞檐的丽景楼在宽敞的平台环廊和南北两侧随高就低的抚廊方亭簇拥之下,自然而然地形成雄踞姑苏园西部的构景中心。        


苏州园林构园创作的是真正的艺术品,为当下新园林和城市环境创作提供有益借鉴。本人在吴县风景区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移植借用美学知识、外学科的研究成果等,结合中国风水学、历代画论等精辟见解,总结出一些苏州园林构园理念,又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如下:


1、人类视觉的完美图形原则认为:一个封闭的图案容易被看成是个整体,每一个空间上的整体,给人一次景观的刺激,园林规划中大大小小的庭院空间,使人在情绪上得到多次刺激和引起多次兴奋,在有限的空间中产生“无限空间”的感觉。


2、园林总体设计中,有些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本身不具备支配与控制能力的,就应该以人为的手段去堆山建筑,以提高他的支配控制能力。



“意境营造”之古松园与冲山纪念馆


刘敦桢先生曾言道:“惟我国园林,大都出乎文人、画家与匠工之合作”。


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说:“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匠用什一”,计成认为,建筑兴造能主之人的作用要占十分之七,建造园林造园家的作用要占到十分之九。


古松园

万亩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而古松园采取了一系列空间构思手法,充分借景灵岩山,使有限的空间获得无限之景,园虽小却显得宽绰,且其文化内涵和木渎景区沟通,使小园另有一番耐人寻味的意境。


古松园的花园部分面积仅2075m²(3.1亩),其中水池325m²(0.48亩)。设计采用了周边布局的下沉式空间。园内以八种型式120m长的联廊环绕古罗汉松,又避让了古银杏树和其他几棵高大的女贞树,单层和双层走廊高低错落,互相穿插,曲折有致地将这小园分割成大小8个庭院空间。他们互相渗透,形成了古松园独特的变幻空间。联廊为古松园创造极其丰富的观瞻点的同时,也保护了名树古木。

沿着西北围墙堆叠的风韵独具的湖石假山,山岩上喷泻的两级瀑布使山林增添了一派生机。瀑布边山岩上“溢香流韵”的题刻,仿佛将瀑布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故事和小园融为一体,假山内双层盘旋曲折,变幻自如的洞穴空间,仿佛是蔡少渔家乡林屋洞的片断。将灵岩山借景于园内,使小园的山林景色和灵岩山气韵相接,仿佛就是灵岩山的真山余脉。



山洞以北是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占地3129平方米。艺术馆有二层展馆,在二楼屋顶上缀以箭阁式观景楼台,左侧为三间十界硬山形式的传统厅堂。展馆和厅堂之间,后座为二层办公用房,楼前小院桂花飘香,院前一架曲廊。这样,当人们穿过山洞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空间组合丰富的楼阁建筑群落。展馆内二层为四十多米的环廊,使展馆的中庭空间产生了扩大的感觉。典雅中又有不凡的气度。而陈列的绣品都是当今刺绣艺术的珍品,这是同属吴文化的园林建筑和刺绣艺术的最佳结合。



 冲山纪念馆


冲山北山平静的山岗,高度仅为19米,地理上处于重要地位,但却不具有支配能力,必须以加重建筑的手段,去实现它的构图中心的支配地位。中国传统建筑从单体上说来,往往是方型或多边型的重复。就冲山纪念馆来说,当这些纪念性建筑充分利用地理、地形条件,与山体一起组成了比例协调、尺度相宜的建筑群落,所创造出强烈浓重的威严气氛。风景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加以处理。风景建筑作为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偏重于构图外观的造型美,并由这种静的形态美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联想。


苏州园林构园创作的是真正的艺术品,为当下新园林和城市环境创作提供有益借鉴。本人在吴县风景区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移植借用美学知识、外学科的研究成果等,结合中国风水学、历代画论等精辟见解,总结出一些苏州园林构园理念,又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如下:    


园林设计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对比要鲜明,否则图形就常常会在视野中消失,绿化植物的鲜明的色彩对比,烘托以粉墙黛瓦传统景观建筑为主导图形结构。     


人类眼睛生理对光谱550nm内的黄绿部分感受最高,黄绿光刺激视网膜时放电率减少,所以人们在风景园林中看到郁郁葱葱的绿色视野时,总是那么舒心。


本人近30年来主持或参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多达60余项,深感苏州园林艺术内涵之博大精深,又遗憾于许多今人只知皮相模仿堆砌花草、树木、山石、溪流等物质原料,园林有景而无意,苏州园林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阐扬任重而道远!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