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最终设计方案出(二)

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最终设计方案出炉(二)

本文源自:互联网

    广州博物馆:二层开放平台美景尽收眼底

  胜出的广州博物馆设计方案,由gmp International GmbH (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为此前公布的方案一“城市的观赏者”。该建筑设计以“丝路方舟”为理念,主要造型参考了中国传统船舶。记者获悉,方案希望通过这一方式,以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化桥梁。

  建筑整体设计清晰、简洁,功能组织合理。建筑前部低俯,表现出一种谦逊的建筑姿态,体现对文物保护单位赤岗塔的尊重。二层开放观景平台利于市民全方位的欣赏广州塔、赤岗塔以及岭南公园的优美景观。

  而建筑各展厅的空间组织充分考虑陈列的系统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参观活动流线清晰;还具备多功能演讲厅、学术交流报告厅等,将为市民提供多方位的观展学习体验。建筑主体外墙面使用八边形窗洞,与八边形的赤岗塔遥相呼应,错落有致,突显地域特征与岭南特色,还可最大程度减少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为实现建筑低碳节能,建筑屋顶大面积布置太阳能光伏板,以降低能耗,打造成高标准绿色建筑。中标单位将获得广州博物馆单体建筑方案设计至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权。

  ●胜出方案:方案一 城市的观赏者

  设计单位:gmp International GmbH (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规模:位于岭南广场西侧,与美术馆和科学馆相对而望。地块总用地面积43484㎡,建筑面积不超过80000㎡。

  广州科学馆:层顶设计“科技花园”

  广州科学馆的优胜方案亦由国外设计单位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S.L.P.(西班牙)提供,以“衍生”命名的该建筑设计以“科技魔方”为理念,通过精简原方案,使建筑体形方正中兼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丰富的第五立面。

  其中,屋顶设计为“科技花园”,汲取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通过水池,植物及水幕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景观,并结合几何坡屋顶安装科技装置,生动有趣的向青少年展示可再生能源利用科技,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成为主题特色鲜明的户外活动空间。

  建筑内部展示空间划分灵活,有互动体验展示区、教育交流区、科技影院等多功能展示区域,能满足类型丰富的展示主题。

  ●胜出方案:方案五 衍生

  设计单位: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S.L.P.(西班牙)

  建筑规模:位于岭南广场东侧,地处广州美术馆南面。地块总用地面积29430㎡,建筑面积不超过80000㎡。

  广州美术馆: 木棉花舒展水中央

  位于广州塔南端,与广州博物馆新馆相对,与科学馆相邻,广州美术馆胜出的设计方案如一朵盛开的英雄花(木棉花)独立于舒展的水面中央,所有展厅都围绕一个圆形中庭。该设计方案出自Herzog + Partners Asia(德国赫尔佐格与合伙人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由珠江边开始,在北部广场两侧设置骑楼,利用一系列下沉庭院为地下空间提供了安全通道及怡人的景观、通风和采光。

  屋顶结合大面积的通风遮阳设计,防止过度的太阳辐射,穹顶的遮光与导风系统能为中庭带来充足而受控的光线与空气流通。

  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

  岭南园·源岭南

  选址海珠湖公园北侧,广州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位于新中轴线最南端。最终的设计方案的灵感来源于婆娑的榕树和密集的水网,方案选取岭南典型的风景元素“山、水、田、塘”贯穿整体设计。“一馆一园”内“园中有园”,将分别建设广州公共文化中心、广州文艺中心、广绣风雅园、岭南翰墨园、客家风韵园、曲水观景园等多个园区。

  四大名园精髓,延续岭南古建筑记忆,营造功能现代实用、传统建筑韵味浓厚的岭南园林,力求打造“岭南第一园”。下一步,“一馆一园”项目要从命名、建筑工艺及材料、植物选配、滨水空间的设计等方面继续研究论证,以打造岭南建筑精品。该优胜方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体)、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联合体)提供。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