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咨询师”将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二)

智慧“咨询师”将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二)

本文源自:互联网

    智慧“咨询师”

  精确模拟出每种改造方案

  张书函说,该课题包括对北京降雨分布特点、暴雨强度、降雨特性的分析,对北京城市地表影像的解译,以及对地表特性的挖掘。这项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及其他航空飞行资料对北京的“城市下垫面”(主要包括建筑物屋面、庭院广场等铺装地面、裸地或绿地、道路、水面)进行扫描,获得地面影像资料后,通过研究软件和分析系统解译成可用的参数数据,为下垫面的模型搭建提供基本参数。“比如,这块是硬化马路,那块是绿地,硬化马路水流得快,草地水流得慢;又比如一条道路,影像会精确到马路牙子都能分辨出来。我们可以模拟水流到这里的情景,是被马路牙子挡住,还是流到下凹式绿地里,这些全部识别出来,为模型构建提供参数。”张书函解释。

  这位“咨询师”的用途十分广泛,凡是有潜力改造成海绵型的建筑与小区,都是“咨询师”的研究对象,用模型计算,就能分析出不同措施的效果,提出优化方案。比如,某条道路,如果改造成混凝土透水砖铺装,径流能削减多少;改成砂基透水砖,又能削减多少;透水沥青铺装又有多大效益。

  相比以前,这位“咨询师”的头脑更灵敏,办事更效率。有了智能分析模型,只要一改参数,就能得出最终效果。

  张书函表示,这项课题完成后,将有助于北京削减雨水触发的径流污染,减少地表可能产生的积水,有效防止夏季城市内涝,同时促进雨水资源化。

  北京建设“海绵城市”进程 “海绵城市研究院”正在筹建

  上世纪末开始,北京逐渐重视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2000年实施的中德合作“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5种模式、6个不同雨水利用示范小区的建设,总面积60万平方米。

  随后,北京全面推广应用雨水利用技术,特别是在奥运场馆应用了雨水利用技术。同时,为充分利用河道、沟岔、砂石坑等场所蓄滞雨洪,2005年在凉水河、通惠河、潮白河上建成了3处雨洪利用工程,总滞蓄能力为1966.3万立方米,每年可利用城区雨水量为427万立方米。

  2006年起,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雨水利用工程建设,特别是2007年开始实施的北京中心城区雨水利用工程(一期),建设了10处,总控制面积15443万平方米,平均年综合利用雨水300万立方米,为城市雨水利用做出了示范。

  到2014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雨水利用工程2267处,建设下凹式绿地388万平方米,铺装透水砖459万平方米,蓄水能力达到3817万立方米,年利用雨水1.83亿立方米,为推进“海绵城市”、“海绵家园”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全市16个区县水务部门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水资源与节水考核奖补资金”完成104处雨水利用工程,工程总投资为1.34亿元。预计新增蓄水池容积8.1万立方米,新增透水地面铺装面积27.9万平方米,下凹式绿地面积14.5万平方米。

  目前,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建“海绵城市研究院”,拟专门从事海绵城市的工程技术研究。

  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应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目前北京有10%左右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该目标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