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测绘笔记》解读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

本文源自:互联网

《颐和园测绘笔记》  梁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颐和园测绘笔记》  梁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颐和园测绘笔记》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梁雪,带领学生三次测绘颐和园(分别是2006年、2011年和2013年)之后,根据其间的日记和笔记写作而成的一本日记体的随笔集。

  颐和园是北方皇家园林代表,对其进行详细的测绘,对于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和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古建筑测绘和现场写生,又是梁雪格外喜欢的活动,因为这是他与古建筑、古代匠师对话与沟通的机会。在测绘过程中,他会详细地记下日记或者笔记,记录测绘现场的情景和故事,也记录自己的灵感与思考。

  本书虽是以时间为写作顺序,但从内容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测绘现场。

  本书是首次详细地记录古建筑测绘的全过程。以往仅能在梁思成先生的几份测绘报告中读到对测绘过程的零散记录(如《蓟县独乐寺山门考》与《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等)。其间,还有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的生动描述,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写标牌,绑安全绳,拉卷尺,爬梯子,听老师傅讲解工程做法……还可以涉足一些未对游人开放游览的地方,如霁清轩、养云轩、介寿堂等。

  二,历史的追怀。

  所谓“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从清末到上世纪60年代,许多具有历史影响的政治事件都与这个位于北京西郊的园林有关,实际上,清末时颐和园的地位已经成为仅次于城内故宫的另一处政治中心。随着写作的深入,一些人物和事件渐渐地浮现出来,从光绪、慈禧太后,到袁世凯、康有为、王国维、张大千,再到毛泽东、柳亚子、彭真、梁思成……他们好像在园中的某个角落,从某个建筑中走出来,引出发生在这里的活动以及活动背后隐藏的政治动机和一段历史进程。在历史中,建筑、园林和城市,更多地是以一种衬托历史事件的背景出现的。

  三,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作为一名建筑史的研究者,梁雪更多的思考放在从清漪园到颐和园的园林格局和建筑变迁的历程。

  颐和园的建园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园。由于受到1860年英法联军的破坏,慈禧太后于1888年重修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修建中,有的建筑改变名称,有的建筑改变用途,有的建筑位置有所移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颐和园实际上是经过历次维修和增补以后的结果,对比鼎盛时期的清漪园,不仅时间上经历了二百六十多年的风雨,园林本身的实体环境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梁雪通过收集的历史档案与资料,加上在园中的实地考察,试图整理比后期的颐和园更加壮观的面貌和设计理念,并按图索骥地将遗址与原始设计与今天的景物进行比对和考证,解读清漪园的修建密码。

  穿插在正文的中的还有梁雪教授在颐和园中一幅幅的水彩写生和铅笔速写,有景,有人,还有园中快乐的猫儿们,充盈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愫。人与园的缘分,原本就不只是正襟危坐的历史信息的传递,梁雪说:“春风中夹杂着花香吹过来,又感到再好的文字和语言也难以描述眼前的风景了。”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