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

本文源自:互联网

    现代景观设计是英语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意译,其字面意义的直译是景观建筑学,也有译为现代风景园林,以与传统园林艺术相区别。这是一个涉及到多种领域的交叉学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传统园林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现代学科。它不仅涉及园艺学、建筑学、规划学、城市学,生态学等理工学科,还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学科,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征,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就其基本内容和相关方面作一系统介绍,并结合市场阐明某些观念,以使人们对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对住宅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有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基本认识。从而,对当今房产项目的开发,能有所启迪、感悟和借鉴。

第一节 现代景观本质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属性,但其最本质的、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基本属性只有一个。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如此。为使我们对其本质属性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首先应对其概念,亦即何为现代景观设计有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方能对其本质有个准确的把握。

一、现代景观定义

    现代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美学规律,并融入某种人文思想内涵,通过创新思维和艺术构思,来改造和创建优质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一个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环境,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它包括住区景观、城市景观、以及目前正在发展中的跨越城乡、城际,更大地域范围的大地景观,这三个层次的规划和设计。

    这一定义,涵盖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运用手段、创作途径、作用效果、基本性质,以及最终的目标和主要外延。其中,也就包括其本质属性--人工生态。

    在此,我们不妨对此定义逐一阐释,稍加展开,以便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1、基于传统园林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源远流长的人为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古老传统,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和演变扬弃。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化自然的表现。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园林设计的某些基本思想和艺术规律,只是有了更多的内涵、更新的发展,更具现代意识,也更为实用。

    这一基于传统园林艺术的定义内涵,便道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和一脉相承的与传统园林艺术的内在联系。

2、科技手段和美学规律

    现代景观设计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无论其规划设计,还是施工建造,都是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在景观设计中为我所用。纵观美国近百年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我国五、六十年代才起步的城市园林规划和人居环境的改造,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运用或借助于当时当地、或彼时彼地的某些科技成果。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多媒体、3DS、PHOTOSHOPE,遥感技术等许多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更是为现代景观设计拓展了广阔的天地。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以及各类新型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发展,又为现代景观设计,尤其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利器和更多更现实的可能。

    现代景观设计对于多年积淀的美学规律的运用,同样是不可忽略的。现代景观设计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那么,体现美学规律的普遍的艺术创作原理,必然成为其致关重要的组成部份。如对比衬托、均衡匀称、色调色差、节奏韵律、景物造型、空间关系、比例尺度、底、图转化、视差错觉、感受认知、审美情趣、意念意境……诸如此类、门类繁多。现代景观设计,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艺术原理,融汇贯通,才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富有审美特征,又具精神内涵的人居环境和人化的自然。

3、人文思想与精神内涵

    现代景观首先是种生活境域,一个人类聚居的环境。而自从人类诞生和社会的形成,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并相伴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内在动因,是思想意识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阶段性、传承性和嬗变演进性。作为人居环境的现代景观,其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是必然的。问题是赋予其怎样的文化,即怎样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传统园林源自于私人领地,而现代景观则发端于公共空间。尽管二者之间有传承性的历史渊源联系,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历史上的传统园林仅为少数人所享用,而现代景观则为民众所共享。因此,现代景观的文化,也就自然应具有其本该有的社会性和公众性,而不是仅供少数人所专享。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排斥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某一现代景观文化的识别性和独特性; 而恰恰相反,只有具备了丰富多样性和某一特定的具有共性特征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文性,方能使某一具体的景观设计,更具识别性和独特性,亦即更具有个性。这就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的普遍规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4、创新思维与艺术构思  

    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需要有创新思维,这是勿庸置疑的。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特性的现代景观设计,其创新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现代景观设计诞生于美国。而美国正是个最具有创新意识,最少受传统束缚的思想最活跃的国家。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其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现代景观设计在美国的迅速发展,并对世界各国,也包括对我国当今的城市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乃至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景观中的审美价值、使用功能、生态系统以及人文特征等的规划、设计,都无不需要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的创新思维。其中也就包括了独特的、具有创作者个性的艺术构思。  现代景观中的各类构成要素,包括植物、水体、山石、道路、场所以及各类设施配置和人工构筑物等。其空间组合、布局形态、造型设计、比例尺度、所构成的空间序列的透视关系、视觉效果,以及各个景观所蕴涵的精神意蕴、人文特征等等,都需要有匠心独具的巧思妙想和厚积薄发的艺术素养。可以说,现代景观中的审美特征和美学价值,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构思。但这一艺术构思又不是纯粹的艺术品的创作,而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供人游憩、休闲、活动交往,又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环境空间的创作。这就决定了现代景观设计中艺术构思的特殊性、综合性、以及不易把握的,受到诸多制约的高难度。  

5、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生存环境。它是在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全球生态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发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现代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构筑人工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的交互作用,便是这一“协调”的具体表现。通过植被、水体,噪声与污染源的控制,以及环境生物链的形成(如水体生物自净能力、植物群落的共生互补、彼此促进生长,有机垃圾的生化处理产生的有机肥料又进入土地植物循环系统等),来优化人居环境,增加环境的含氧量和负离子,增加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与净化,减少尘降和扬尘,调节环境小气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方法、具体手段也就日益丰富、多样。并且其效率、效应也不断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景观设计在此方面的调节功能将会日益强化,以使人与自然更能和谐共处。  

6、审美价值、使用功能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所创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于原生自然的生境,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人化的大自然,是为人类聚居而服务的人工环境。因此,它必须应具有审美价值、使用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属性。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环境,不仅应满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游憩、休闲、观赏、娱乐的多种需求,而且还应满足人们日常居家的活动、健身、邻里交往、人际沟通的公众参与性的需求。  

    审美价值体现于现代景观设计所营造的环境空间中的观赏性、悦目性,以及人们对此所产生的相应的审美体验。这一环境空间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以自然景观为主,方能构成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即在生态效应中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亦即,其审美价值必须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构建为前提。由此,方能符合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宗旨。  

    使用功能,即现代景观设计必须提供足够的,可供人自由活动,方便交往的各类户外场地,以使环境空间更适宜人们的生活起居、邻里接触、交往。尤其在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中,更应如此。景观设计并非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奢侈品,使各景区成为只能静观,不能进入的“禁区”。当今现代景观设计的环境空间,应是既能远眺,又能近观; 既能使人身临其境,或徜徉于林中小径、或垂钓于湖滨河畔、或穿行于假山洞壑、或闲聊于廊棚亭下,又能使人随时驻足静观、细细品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又有大小不一,分门类别的各类专用活动场地,或老人健身、或儿童嬉戏、或恋人幽会、或青年“party”、或二三知己细诉衷肠、或社区联欢尽情娱乐…… 各自都应有相应的尺度合宜的户外活动场所。现代景观设计应是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又一重要任务。节能低耗、环境保护、自然能源的利用、废弃物资的回收利用等,同样应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水体生物自净、有机垃圾的生化处理、中水、雨水的回收利用、土壤的固氮植物增肥、太阳能供热和温室栽培,风力发电等等。这方面的发展,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可谓任重而道远,前景广阔。  

7、人工生态系统  

    现代景观设计的终极目的,便是构筑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以提供一个更为科学合理、使人与自然更为和谐平衡的人居环境。所谓生态,并不是简单地植树绿化,而是运用科技手段构造一方人与自然能良性互动、能不断自我修复、循环的环境生物系统,包括环境中的各类植物、花鸟鱼虫、微生物,以及人类自身。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必须有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和高度综合,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规律加以整合,方有可能。这是一个复杂的,各类生物因素、气候因素、地质因素、乃至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互相作用、制约的循环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是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身心健康、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因此,环保与生态,才会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忽缺又亟待发展的重要课题。而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8、住居景观、城市景观与大地景观

    现代景观设计包括住区景观、城市景观和大地景观,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

    住区景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个居住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和总体布局,包括建筑装饰、各环境空间的设置(如户外活动场地、休闲静观区域、公共空间中的私密空间的设计等)、道路系统、环境绿化、叠石理水、园林小品、景物造型设计,以及健身、娱乐、喷灌、照明、园林家具等的相关环境设施的配置等。

    随着上海商品房的迅猛发展,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住区景观设计,将持续长久地成为房地产市场彼此角逐竞争的重要领域,和彰显个性特色的重头戏。

    城市景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也有称之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或山水城市等。它体现出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轮廓线、总体风貌特征和城市生态效应。并且,还能因此反映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它包括城市各功能区域的设置分布、产业分布、资源配置、道路景观系统、城市绿地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大城市发展的布局形态,已由传统型、封闭式的,单中心的同心圈模式,越来越向开放的、多中心的散点分布的模式发展。上海同样如此,徐家汇、五角场、彭浦、桃浦、七宝、莘庄、梅陇、陆家嘴、三林塘等,多个散点分布的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人口的集聚,正是这一模式的体现。

    大地景观(Eathcape.Planning),是在更大范围内,对多个城市和广大农村、乡镇进行区域性的整体规划,即在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中,向郊野景观、城乡一体化和人类学领域拓展。如美国的州际公路风景线规划、园林式区域路网规划等。

    大地景观,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视觉景观效果,更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城乡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历史传统,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宏观性的战略布署; 是为整个地区提供一个全面、清晰、准确的绿色环境空间,维护和重建一个更大范围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是将地区内的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建筑工程等进行全面整合、疏理,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将物资生产活动与空间环境建设相结合、相统一,使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都是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大环境中的空间结构体系,从根本上优化整个地区的生态效应,彻底遏制生态的进一步恶化。如今,上海所做的21世纪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如郊区环状林带、市区大型公共绿地、一城九镇的发展规划、工业布局的重新调整等,便是向大地景观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上述现代景观设计的三大块:住区景观、城市景观、大地景观,亦可理解为现代景观设计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在此领域的头绪众多,大量繁复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还有待于发展提高。这在我国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

二、现代景观本质

    如前所述,现代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建一个具有审美价值、使用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协调、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一个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人居空间。由此而论,增强生态效应,便成了现代景观设计的最本质的属性。尽管它还有诸多其它属性,如审美属性、功能属性、文化属性等。

    这一本质属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诞生的背景根源

    1901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了景观建筑学系(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本文所说的现代景观设计。第一次有了一个较完备的专业培训课程。1910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主席C.W.埃利粤特在对现代景观作的解说中曾说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和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郊野范围内的自然之美;并有助于居民舒适、方便和健康的改善。在此阐释中,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舒适、健康的改善都已包含了生态因素,都是对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一种反思,都是当时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而危及人类居住环境的这一严重状况,在学术领域或学科建设上的反映。亦即,现代景观设计,在其诞生的初创时期,就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己任。它本身就是在社会工业化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突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恢复和重构良好的生态系统,已成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迫切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之中运应而生的现代景观设计,也就自然将生态重构作为其理所当然的本质属性。

2.学科的性质决定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景观,按西方学者的定义便是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联合。这一景观内涵,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风景、景象、景致等有很大区别,尽管这些生态系统的联合本身就能构成一道自然风景,其中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是两个范畴,其着眼点侧重点完全不同。西方的景观定义着眼于生态的角度,而我国的风景涵义,即侧重于审美的视觉效果。这一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景观定义,也就决定了其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基本性质,即运用科技手段,通过艺术构思、创造和重构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通过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来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亦即美,是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建立在舒适、健康、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

3. 生态学的发展影响  

     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演变,已越来越受到当今生态学的观念及其发展的影响。环保与生态正越来越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两大课题。以至生态学已成为人类聚居环境合理营建规律的重要基础科学。而现代景观设计正是为了合理营建人居环境,正是为了探索、研究、实践这一营建规律,以为人类创造一个更为理想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由此,便再次决定了现代景观的生态本质。  

4.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  

    既然现代景观设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那么,就应首先认清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要素。而这一核心要素,恰恰正是生态因素。  

    在地球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起着关键的作用。太阳能的吸收、固定和转化,都是道过植物的光和作用来进行,大气中的氧气也是通过植物来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全部食物、氧气、矿石燃料、植物纤维、稳定的地表土壤和地表水系、大气侯的生成和小气候的改善等,都依赖于植物的作用。生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整个过程,也都依赖叶绿体捕捉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储存、转化能量。生物圈中的活质总量(生物量)中,竟约有99%是植物量。全球植物每年约能生产1550亿吨的干物质,其中约含能量6.5×1016 kcal。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均由这些植物所提供的能量来维持,或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这些能量。正是由于这些能量才形成了自然万物,形成了各类、各级,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也就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类条件。一旦破坏了这些生态系统,也就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危及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人与自然作用与反作用的基本关系。由此可见,生态因素,尤其是植物的生态作用,对于人类不可忽视的非凡意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创造人工生态系统。而这正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  

5.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日益发展,各项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现代景观设计也更日新月异。借助于科技手段、科技成果,便能为各类形式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广阔的前景。从而,也就使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本质能得以更充分、更切实的体现。如生物工程、遗传基因工程、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发展,都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勃发的生命力和前所未有的活力,以致使绿地系统、环境质量这些人居空间的基本问题能在短期内大为改观,焕然一新。重现大自然的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满目青翠、蝉鸣林幽……  

    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运用,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生物遗传工程带来的植物品种的改良、生长的调节、微生物的摧化、土壤的改变……以及信息、遥感技术所带来的更为迅速高效、精确、祥实的区域地理信息,数字化地图、气象、水文、空气等数据及其分析处理,还有更为逼真形象的三维立体效果图,各种方位、视角的透视图等等。所有这些都使生态效应的增强、环境质量的迅速改善、污染的及时控制、空气、水质的净化等,成为可能。  由此,便使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本质,得以更为彰显,以使这一改善人居环境的学科,在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后,获得了全新的突飞猛进的质的飞跃,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然而,在我国,这一学科才刚蓬勃兴起,正被引起广泛的注意,并逐渐为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但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尚有待结合我国国情(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差异、以及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中西结合地融汇贯通,探索研究和创新变革。因为,现代景观设计本身就是随时代历史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更新的高度综合性的学科。其内涵、外延,都已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但其强化生态功能的本质属性,却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反而更会发扬光大,越加突出。而这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便不难理解生态特性之所以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属性的缘由所在。  

第二节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都是人居环境的一种形式,都是人改造环境,改造自然的产物。但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各自特定的属性内涵。故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本节将就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异同作一阐述。以使我们有个清晰的认识。

一、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的渊源联系

    现代景观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环境艺术。其与传统园林必然有着诸多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渊源关系。其中包括历史传承性、艺术相通性、作用功能性、精神文化性等相关方面。这些都与传统园林有一定的相通、相同,或相似之处。

1、历史传承性

    在漫漫千年的世界传统园林(包括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和技术,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以及特定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而所有这一切都孕育和滋养着现代景观的诞生和成长,为现代景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传统园林的一些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也自然成了现代景观的组成部份,以致人们又将现代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称之为风景园林。可见两者的传承性。

    传统园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现代景观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景观更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虽说现代景观的历史短暂,但却发展迅猛,遍及全球,前景十分广阔。这除了得益于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外,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便是它从源远流长的传统园林艺术中,获得了充足的养分和有益的借鉴。而这也同样体现出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之间的历史传承性。

2、艺术相通性

    传统园林中的某些艺术表现手法,所遵循的普遍的艺术规律,如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比例尺度、平稳匀称、规则秩序、韵律节奏、视觉轴线、形态造型、质感质地、色彩色调等。同样是现代景观所追求的审美特征和视觉效果,及其创作规律,只是其表现的手段、形式、范围的不同而已。

    无论是传统园林,还是现代景观,从审美角度而言都可称为是一种视觉艺术。如同绘画、雕塑那样。只是它是在更大范围内的,三维立体的环境空间的视觉艺术。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两者之间的艺术相通性是显而易见的,既表现在环境空间的的人工美中,又表现在人化的自然美中。无论在规划设计的平面构图中,还是在某一景物的形态造型中,都能看出两者在艺术表现上相通相似之处。但这一相通,并非是克隆与复制,而是指两者所遵循的同一的艺术创作规律或同样的构景手法。如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园林小品的空间处理、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的关系,以及过度空间的处理,空间序列的安排、设置、视觉轴线与透视效果的设计等。这些景观设计的方式方法、构图原则,都有诸多的相通之处。

3、功能作用性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都属于人化的自然,都是人对环境、对自然的一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构筑适宜的人居环境,形成赏心悦目的视觉景观效果,体现出特定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特征。就此而言,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是共同的,两者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意志和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只是其具体表现形态、作用手段、最终的功能效应等不同而已。

    这些性质的同一性,使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的这两个概念之间形成了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即现代景观包括传统园林;传统园林只是现代景观中的一部分。现代景观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远比传统园林更为丰富与扩展。

4、精神文化性

    无论是现代景观,还是传统园林,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具有某种精神文化内涵。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既然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那其中就必然有人的主观思想的反映和主观因素的作用。只是这种反映和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已。现代景观和传统园林所营造出的人居环境,其体现出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阶段性、及其形态特征,风格类型等,都是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体现,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自然和环境的认识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在人居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如西方传统园林的几何式形式美、东方传统园林的师法自然、宛若天成的自然美、以及现代景观中的注重功能和生态效应,注重整体环境效果的现代美等等。无不都是某种精神文化的作用结果。亦即,就环境营造中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因素而言,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都是同样具有的。尽管其精神文化的具体内容不同,所含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