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应用及植物造景特点
本文来自:互联网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应用
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文化遗址(约公元前4800)发掘中,获得一块有盆栽花纹的陶块,由此推断,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公元前1000年前的《诗经》中也记载了对桃、李、杏、梅、板栗等植物的栽培。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中亚的葡萄、核桃、石榴等植物已经被引入中国、并用于宫苑的装饰,比如上林苑设葡萄宫,专门终止引自西域的葡萄,扶荔宫泽栽植南方的奇花异木,如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柑橘类等植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植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从室内到室外,从王孙贵族到平常百姓,从节日庆典到宗教祭祀,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园林形式,植物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植物配置的技法也随着中国园林的发展而逐步的完善。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及植物的应用
园林类型 | 特点 | 植物种类及配置方式 | 作用 |
皇家园林 | 庄严雄浑 | 选用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植物采用自然式或者规则式配置方式 | 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体现了皇家园林的气派 |
私家园林 | 朴素、淡雅、精巧、细致 | 选用小型植物,以及具有寓意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玉兰,植物多采用自然式配置方式 | 创造城市山林野趣,体现主人高雅的气质 |
寺观园林 | 古朴、自然、庄重、幽奇 | 栽植松、柏、竹、兰、银杏、玉兰、桂花等以及与教义有关的植物,如菩提树、莲花等 | 创造一处静思、修行的空间,并供人游赏 |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 作为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经过长久的总结、验证、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即自然、含蓄、精巧。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特点 | 植物的选择 | 设计手法 | 景观效果 |
自然 | 造型自然优美的乡土植物 |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 |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
含蓄 | 具有形态美、意境美的植物 | 藏景、障景、透景、漏景等 | 藏而不露、峰回路转 |
精巧 | 尺度体量适宜,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 借景、障景、透景、漏景、对景等 | 精在体宜、巧夺天工 |
1、 自然 “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立足之本,也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之一。首先从植物选用及景观布局方面看,中国古典园林师以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季相变化为基础,模拟自然景致,创造人工自热。宋朝文人欧阳修在守牧滁阳期间,筑醒心、醉翁两亭与琅邪幽谷,他命齐幕客“杂植花卉其间”,使园能够“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可见当时的植物景观已经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季相变化。 另外在景观组织方面古人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利用借景将自然山川纳入园中,或者利用欲扬先抑,一小见大等手法,造成视觉错觉,即使是在很小的空间中,也可以利用“三五成林”,创造“咫尺山林”的效果。 2、 含蓄 对于园林景观,古人最忌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讲究的是藏而不露、峰回路转,运用植物进行藏景、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常用的手法。如沧浪亭前就利用了层层植物构成屏障,远观仅见飞扬的角翼,景观的神秘感、层次感、纵深感一下子就增强了。 中国古代植物景观的含蓄不仅限于视觉上的含蓄,更体现在内容表达上的含蓄。古人赋予植物拟人的品格,在造景时,“借植物言志”也就比较常见了。比如扬州的个园的主人就借竹表达了自己“挺直不弯,虚心向上”的处世态度。在古人眼中,植物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优美的景致,在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内涵,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众不同之处——意境的创造,正所谓“景有尽而意无尽”。 植物景观的意境源自于植物的外形、色彩,加之古人的想象,如杨柳依依表示对故土的眷恋,常常种在水边桥头,供人折柳相赠以示惜别之情,等等。 3、 精巧 无论是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精致小巧的私家园林,在造园这缜密的构思下,每一处景致都做到了精致和巧妙。 “精”体现在用材选料和景观的组织上——精在体宜。中国古典园林中多选用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植物、较少终止引种植物,一方面保证了植物的生长,可以获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特色。植物选才还需要讲究“意境”,如故宫御花园的轩前海棠,颐和园乐寿堂前后的玉兰,谐趣园的一池荷花等。 “巧”则体现在布局方式和细部刻画上——巧夺天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有的突出枫树,温彩流丹;有的突出梨树,轻纱素裹;有的突出古松,峰峦滴翠;有的突出垂柳,婀娜多姿。植物花色、叶色的变化以及花形、叶形差异被巧妙地加以利用,达到“四时有景”的效果。同时造园这对园林景观的每一细节都作了细致的推敲。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透过漏窗可以看到“湖石倚墙,芭蕉映窗”的景象,令人惊叹造园者是如何构思的,能够刻画出如此绝妙的景致。 本文来自齐生设计职业学校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及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设计方法,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