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植物造景风水初探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风水初探

本文来自:互联网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全世界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会占到60 %,城市人口将会首次超越农村人口,人类将进入城市时代。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人均绿地占有率不断下降,于是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要求增加城市绿地占有率,并且要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约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5%左右,其绿地使用率是其它类型绿地的5-10倍。居住区绿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城市发展和居住小区的绿化情况,市民认为居住区环境是购房的首选因素。由此看来,现在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体现在小区植物造景这一块。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的居住区绿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住区绿化的好坏己成为住宅销售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居住区绿化以其特有的生态、游憩、景观等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恶化的人居环境。所以,现阶段加大对居住区绿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居住区植物绿化与风水理论发生了微妙的关系。
  风水思维是由中国古代先哲“仰观天文,侦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而建立的人与自然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目前在“风水学,科学乎?迷信乎?”的疑问中展开对居住区中植物造景的风水初步探索,将重新定位风水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合理利用风水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1.3 研究内容
  针对选题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风水学,首先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当前居住区植物造景的空间处理,线性变化,季相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理论,进行居住区植物与风水的初步探讨,从而给风水理论对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启示给以科学和伪科学的批判,同时结合北京、南京等的一些居住小区,提出当前植物造景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1.4 研究方法
  本论文根据自己对南京,北京居住小区的实地调查,结合资料收集,以城市绿地规划,景观生态学、植物学等相关学科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对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风水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2. 当前居住小区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情况
2.1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原则
1)以人为本、美化环境原则
  居住小区必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居民生活习惯来设计,设计多为空降艺术,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1]
2)空间规划合理原则
  绿化空间的规划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活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规划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规划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居住小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的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2]
2.2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形式
2.2.1 空间处理
  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叫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因此在选择植物上进行如下分类:1用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如银杏、栾树、元宝枫、小叶榕、大叶相思、合欢;常绿乔木如白皮松、龙柏、洒金柏。2用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用于林下遮阴条件下的植物如小花嫂疏、天目琼花、绣线菊等;适合于林下半阴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如紫荆、紫叶小檗、毛杜鹃、鱼尾葵等;用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如西府海棠、紫薇、丰花月季、八角金盘、锦带花、迎春、牡丹等。3用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金银花、常春藤、鸯尾、菖蒲等。[3]
2.2.2 线形变化
  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在平行的直线条中融入曲线。其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①在溪流岸旁的植物配置上,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的植物如龟背竹、金钟花、红花继木、贴梗海棠等密植,使之形成曲折变化的曲线。②在宅间绿地中孤植球形植物,以增加林缘线曲折变化。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龙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的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节奏感适中。
2.2.3 季相变化
  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其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在庭院的设计中结合四季主题,做到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做到庭院四季景象,如山迎春、碧桃、丁香等组成春景;紫薇、合欢、紫竹等组成夏景;山金桂、红枫、银杏等组成秋景;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冬景。[4] 
3. 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理论
3.1 风水的形成
  风水学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最初起源于人们的择地而居,这种自发的、原始的、朴素的选择可持续到先秦时期,后来由于结合了当时的哲学、地理学天文学,风水思想而初见端倪。又在一段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中,“风水”逐渐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建筑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其中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心理学以及美学等多门学科。[5]
3.2 影响风水的传统文化
3.2.1 民族心理
(1)“吉”的心理作用
   
  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吉祥如意、一生平安,而古代的风水理论,也正是与人们所密切关注的“吉”、“凶”相关,使建筑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安康,带来“吉祥”。在风水理论中,住宅的大门被称之为气口。在对大门的处理上,往往根据风水来确定它的方位等一些因素,而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照壁或影壁是大门的一种附属建筑小品,它也是中国建筑的独特元素。在风水里,它可以藏风聚气,满足人们求“吉”的心理。在现代住宅入口空间中运用玄关以及在有的小区、居住区的入口也立有雕塑。这些在入口处的遮挡物缓冲了空间遮挡视线,满足了对私密性的要求,符合长久以来中华民族的性格要求。
(2)“内秀”、“含蓄”的民族心理    
  中国古园林以曲为美,许多传统艺术强调曲线,以“含蓄”为最高标准,如在古建筑富于曲线美的大屋顶凹曲面 ,园林中的曲廊、拱桥以及对园林水体中水岸线的处理等。[6]在植物造景上,是以障、隔、藏、过渡、围合为主要手段,其次才是季相、色彩、质感。在单株植物的处理上,也是求曲,喜弯而不喜直。
3.2.2 民族习俗
  在中国的民间风俗习惯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兰、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贵”;用松鹤相配意在表达“延年益寿”;用鹤望兰面向水石,示意“游子思乡”等。南方庭园则喜在墙前植芭蕉、棕竹及观赏竹类,以求“粉墙作纸,植物作画”的效果,而江南园林更有“无竹不美”之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给植物赋予人格化的性格特点。人们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作为某种情感的凭托或表达某一意境。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视风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人们对植物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运用植物的特性抒发情感,作品中的植物不但“人化”,而且还“神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3.2.3 民族思维
(1)“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风水理论中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就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住宅中,室内空间通过窗、门、隔扇等使室内、室外与外界呼应,同时住宅中的阳台也是人们与外界、与“天”连接的通道。好的居住环境,需要这种复合空间来缓解人们长时间在室内空间的压抑感,有机会与自然亲密接触,中国人自古就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同时考虑阳台的尺度、朝向、景观等因素,真正成为住户与天呼应的好场所。   
  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老庄哲学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观。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  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并要求园林建筑与环境协调。[7]
(2)“和为贵”的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有崇尚“中庸”、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们渴求安居乐业、稳定平和,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居住环境中就是中国人一向注重的邻里关系。如我国北方的四合院就是体现“中庸”和谐思想的典型建筑,有利于邻里交往和关系融洽。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
  先秦诸子争鸣,儒、道、墨、法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互相学习,但又始终保持自己的风格。如中国的传统民居就因地区而异,四合院、吊角楼、福建土楼、窑洞等各式各样的居住形式,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居住需求,又植根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当然,这要像先秦诸子百家一样,遵循“和而不同”的路线,广为采纳、互相融通。也就是说,在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中,互相交流、吸取精华,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让自身的文化更富生命力。
1.2. 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与植物
  按照传统风水理论,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风水理论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木盛则风生也”。
  清《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木》认为,“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阶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唯其草茂木繁则生气田盛。护样地脉,斯为富贵川局。《周易阴阳宅》也有类似的论述。这说明园林植物景观对形式“吉地”"龙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统风水思想十分重视种植园林植物,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林植物。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式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生机。
  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着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合。”它强调园林植物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或过密。
  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配置的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例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门前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进入屋内,同时屋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方便,且易招雷击。清高见南《相宅经篡》则规定:“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佘杏”,中门有槐富贵二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8]
  风水理论的这些特殊要求,貌似无稽之谈,实则具有科学道理,不仅符出入不合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而且满足改善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小气候和人们观赏的要求。风水理论重视园林植物景观和配置的思想,这无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和园林植物的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日本《作庭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风水思想对园林植物种植配置的影响。其“树事”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叫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则叫代之以一七棵揪树。南有池为朱雀。若无则叫代之以九棵桂树。北有丘民为玄武,若无丘民,则叫植桧二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具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无病长寿。”众所周知,日本植物造景艺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
1.3. 传统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在传统文化风水理论中,植物常被用作趋吉化煞,因此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古人认为:棕树、桔树、竹、椿树、槐树、桂树、灵芝、梅树、榕树、枣树、石榴、葡萄和海棠此13种植物代表了吉祥。桔“桔”与“吉”谐音,不但可以种植在公共场所,还可以盆栽柑桔并成为人们春节时家庭的摆设;椿树易长而长寿,有的地方盛行摸椿风俗,除夕晚上,小孩都要摸椿树,而且还要绕着转几圈,祈求快快长高,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早上,小孩抱着椿树念“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粗我长长”;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后来世人便于庭院植槐;灵芝自古视为祥兆,吉祥图常见鹿口或鹤嘴衔灵芝,用作祝寿礼品;梅花其五片花瓣被认为是五个吉祥神,于是有了“梅开五福”图。
  在传统文化中还有根据植物的姿态、色彩、香味等来体现其象征意义,如利用植物优美的姿态,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木——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强权、无所畏惧。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利用泌人心脾的芳香,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利用美的芳名,合欢和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4. 风水理论对小区植物造景的启示
  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风水理论和当前居住小区植物造景情况的研究分析中,可以将居住小区中植物的风水学概括成两个方面:1对小区植物造景的基地条件的选择,即包括的生态因子,充足的阳光,湿润的空气,充沛的水分,肥沃的土壤。2植物造景的空间布局,即体现的形态因子。下面结合小区植物造景分别论述这两个方面。
4.1 植物造景的生态因子
  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这些自然生态因子,其中阳光在植物风水理论中体现了阴阳属性,天地万物分阴阳,植物亦遵循着这个恒定法则或生或灭,或无果结,或死亡。如白兰、玫瑰、茉莉、梅花、牡丹、芍药等喜阳的植物,如果把它放在阴湿的环境中,它就长不好或不开花。杜鹃、菊花是喜阳植物,这类植物在阳光下,要有1800个勒克斯光照度才能正常开花,否则,即使你再勤恳给它淋水施肥,也无济于事。大岩桐、茶花、桂花、夜合、含笑这些花卉,不要1800个勒克斯光照度,不用直射的阳光也能开花,这类植物属中性。其中茶花、桂花阳中带阴,夜合、含笑、大岩桐要阴中带阳。文竹、龟背竹、万年青、绿萝、蓬莱松、巴西铁等要100个勒克斯或几十个勒克斯光照度也能生长正常,此类植物较长期放置室内,属阴生植物。
  开花结果的植物,喜欢异性同栽,不宜同性片植或孤栽。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例如银杏树,雌雄共同栽种,才能结白果。苹果孤栽会减产,这是果农常识。高度进化的君子兰,人称其为“君子”,在于不“乱伦”,不俗色取宠,十月结籽实如同人类的“十月怀胎”,一时侍养不周,断绝润水,也不会枯萎,脱俗入雅,没有“小人气”,被视为植物中的“君子人”,是高度进化的结果。其进化,来自异花受粉。其花是雌雄同体,在蕊萼上生长有雄蕊、雌蕊之萼,花粉可自行授受,也可以异株互相授受。但是自授者,不结籽(自行脱落),只有异株雄蕊授粉,方可结籽,确保君子兰一代一代的壮美。粮食作物的玉米,阴阳成对互生籽粒,故皆为偶数行粒,或14行、16行、18行。绝无奇数行生长之例。植物的阴阳属性,是广泛存在的,在植物造景中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一特性,才能使植物沿健康的生态的方向生长。
4.2 植物造景的形态因子
4.2.1 围合与屏蔽
     
  《山龙类语》中载道:“明堂上溪涧沟读,关阑龙气,有如城之为保障……水城贵环抱征聚”,理想风水的明堂(风水穴位前的空地)四周“众山维维如城关所以保障龙气也”。这就是所谓的罗城周密,同时罗城中又有山水构成的围合景观。“在此罗城、水城之中,穴之两侧又有护沙环抱:前有朝山、案山为屏,构成了一个多重围护与屏蔽的空间”。这是古代山地居住区自然山水形态的风水,现在除此之外,人工的构筑物如围墙、照壁以及空间场地周围的种植也大大强化了围合与屏蔽的功能。[9]
  围合与屏蔽的风水形态大到对居住区形态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小到对这里所谈到的植物造景有宏观的影响。这里表明一个边界明确、尺度适宜的围合空间能够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可通过空间的限定增强各区域的内聚性,体现居住区的场所感。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对小区内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再生能力的保全都有积极的意义。
  南京的天泓山庄中心绿地景观,在中心水体周围对空间进行严格处理,形成高中低三层植物空间,营造这种围合的空间感,使中心水域形成包围,这样当人进入这一空间后,就是以植物造景所围绕的水域空间,其间水面平静,周围绿树成荫,水中映衬着岸边的树木,仿佛进入一种纯生态的自然环境中。
植物造景的围合使我们在居住区中真正感受到了那种安全和归属感,如果说围合可以给人领域感,那么植物造景的屏蔽则给的是一种场所感,营造的是属于自己的私密的场所。
4.2.2 边缘与依靠
  传统风水理论中认为理想的风水地应该依山傍水,最适宜于在山脉止落之处。明十三陵园处在华北大平原之边缘一隅而各陵又取势于十三陵盆地之边缘,便是典型的例证。在现在的山地居住区建设中,依山傍水之地依旧是最佳选泽。山与水的不同质感与形态在这里交融,成为相互对比,相互协调的自然景观,因而这种边缘地段拥有较高的景观多样性,容易形成丰富、优美的视觉环境。同时,山、水交界壤植被,气候温度等都呈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有利于区域小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因此在居住小区中为了把这种山地形态引入其中,造景就要合理利用其边缘与依靠思想,营造小区中小中见大的自然植物山水景象。          
  边缘和依靠在具体的小区植物造景中体现出的是造景边缘的线性变化,还有其边缘景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小区水景岸线可以是平滑线性,也可以是曲折线性,平滑给人缓和的节奏感,曲折则给人强烈的节奏感,岸线作为连接硬质和软质景观的交界处,怎样处理沿岸的植物配置,不但要考虑植物形态,习性,还要考虑到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4.2.3 隔离与胎息
  在理想的风水结构中,“穴”应与周边的环境形成一定的隔离和对比,大山中求小山,小山中求鹤立鸡群,如此使穴场相对独立。正如《撼龙经》所载“穴不起顶非真穴”。穴虽然要依靠祖宗父母之山,但必须与之即相连又不全相连。通过“蜂腰鹤膝”,似绵又断,这就是所说的“胎息”。这里的“胎”是指穴原子父母之山,不可分割,而“息”则代表着“穴”在孕育之后自称出息,与父母脱离。
  在居住区植物造景中,必须有所谓的“穴”即造景的主要观赏点,目光的聚焦点,这样才能使其景观赋予灵魂,但这个观赏点不是孤立的单元,它必须是与周围的造景还有周围的环境所联系,他的空间形态,技术处理以及环境景观都应以自然生态为依据,体现了居住区自身“胎”的尊重,在植物造景与居住小区协调发展的条件下,使“穴”脱颖而出。在整个造景中,要体现穴与周围的隔离与对比,也要在尊重原环境的基础上,适应其基地条件,体现对“胎”的尊重。[10]
  每一个植物造景都有它的精华部分,居住小区把它作为景观点,供所有居民去观赏,在围合的居住空间中,使视线从线性的岸线景观中延伸到造景的中心点,从而引出这块“吉地”的灵魂,给人以精神的寄托,放松居民的身心,真正的营造那种家带来的归属感。
4.2.4 豁口与走廊
  在风水理论中,还要求罗城围护的明堂和沙水环抱的穴场小能是完全封闭小透的。在这种层层围合的理想空间中,应有“水口”与“气口”与外界相联系。正如《山龙类语》中所言:“水既过明堂,与龙虎案山内外诸水相会合流而出之处。”水要有水口,穴也需有穴口,否则便会称为死水一潭。豁口在空间上的延伸便形成走廊和通道,它可能是自然的河谷走廊或溪涧,也有可能是人工构建而成的。
  在山地居住区建设中的风水理论,在居住区植物造景中也有体现。如此的“水口”与“穴口”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通道自身的狭长与居住区中心的开敞空间形成对比,形成视觉冲击与空间视线序列。同时通道作为空间辨析的基木结构,是引导人们行为、视线的重要手段,是连接空间的节点。[11]在居住区中与植物造景的中心景观相连的豁口往往成为居住中的重要景观轴线,有利于居住区内外景观的贯通,实现环境的过渡与渗透。这些豁口也是居住区内部小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自然采光与通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豁口与走廊”和“围合与屏蔽”相结合,使植物造景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出“围”与“透”的关系。
5. 结论
  居住小区作为人居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其环境建设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共同营造适宜的植物造景空间,以满足当前居住人群的需求,通过对当前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调查分析,现在小区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植物造景,但是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里就以南京天泓山庄,梅花山庄,万科金色家园,长江之家,东方城,樱驼花园为例,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对居住小区的植物造景风水提出一些问题:
  (1)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由于商业的影响,房地产商总是用所谓的“形象工程”来欺骗园林知识相对缺乏的居民,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在居住区入口或比较明显的地方,植物造景考虑的不是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去适地适树与当地的基地条件相适应,而是单纯的提高植物造景的含金量。比如,许多房地产不惜重金引进大量昂贵的大规格加拿利海藻等大树、名树来提高居住区植物造景的含金量,而对宅旁绿地就只是轻描淡写,一片草坪稍稍点缀一点整形小灌木,基本谈不上植物造景。而宅旁绿地同居民关系最密切,是居民使用最频繁的室外空间,是居民每天必经之处,带有“半私有”的性质,最受居民喜爱和爱护,需要更丰富优美的植物景观来营造理想的风水格局。
  (2)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严重失衡,忽略生态效应。许多居住区园林绿化者或决策人员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少得十分可怜的可绿化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他们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设计,没有考虑植物造景可以改善小区小气候小环境,形成适宜的风水空间,而是注重表面美观和造价,以求较高的取费标准,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以求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产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片面追求硬质景观,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3)忽略人文环境,忽略意境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给予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最大优点就是充分结合人文环境,追求意境美,而现在许多房地产企业没有配备园林绿化专业人员,决策人员在居住区园林绿化方面追求形式美与色块图案美、绘图时的平面效果和效果图的好坏。因此,许多景观设计师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在为居住区设计植物景观时根本不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做任何调查,完全不考虑人文环境因素,忽略园林意境美,刻意追求形式美、色块图案美,为了画好平面效果图和立体效果图,设计师们甚至宁可放下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惜一切时间学习电脑表现。
  (4)居住区植物造景缺少特色,居住区植物造景设计时存在跟风现象,不注重植物造景的特色。90年代大连市大量以草坪进行植物造景,然后全国范围内掀起草坪植物造景风。后来,发现大量草坪养护困难并且生态效益不理想,有人开始以大量使用模纹色块来植物造景,结果全国又掀起了一股模纹风,以致一时全国范围内模纹色块植物的短缺。随着生态景观提出,又出现了密林热、疏林热,植物造景缺少特色。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拿出科学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目前风水理论“科学乎?迷信乎?”的质疑下,人民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风水更好的发展下去,下面分几点来谈这个问题:
  (1)植物造景的人性化,即保证人与环境的和谐,也就是风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的,变化的,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植物造景要结合居民的需求,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交流,而植物造景所做的空间处理,线条和季相变化,就是使这种环境氛围充满生机和活力,其真正实现景为人用。
  (2)植物造景的生态化,即植物造景是与当地的基地条件相适应的,充分利用其空气、阳光、水等自然资源,建造乔、灌、草复层结构植物群落,将有限的居住空间进行围合与屏障,形成适合小区人们生存的小环境和小气候,并保证植物的丰富和多样性,从而使这个围合的生态小区沿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16]
  (3)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即通过植物的空间布局,形成高中低层次,并伴随远近的视觉渗透,在造景的围合空间中加入豁口,从而形成贯通。具体体现在一些廊道植物景观中,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同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命周期的变化使植物造景富有变化和动态美。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