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
本文来自:互联网
意境美是园林美欣赏的最理想境界。在美学界,人们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所创造的意境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 形式上注重色、香、韵, 不仅仅为了绿化, 而且还力求能入画, 要具有画意, 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传统造园植物造境普遍运用诗画理论, 使自然景物蕴含人文情感, 并通过楹联、匾额、题咏等手段, 将花草树木与文学艺术同园林主人或观赏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达到托物言志, 借景抒怀,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果园林植物只有境而没有情, 那么只能是花草树木的排列组合, 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只有在利用植物造景的同时, 进行意境的设计, 使风景具有一种活泼的神韵, 从而达到形神的统一, 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作品来。
中国园林不但是一种视觉艺术, 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其他感观, 并通过他们表现出优美精深的意境美。古人造园植花木, 还善寓意造景, 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松柏苍劲古雅, 不畏霜雪风寒, 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其美学思想多有“言志”、“比德”之意。文人爱竹, 一是从形态出发, 竹有画意, 许多画家喜画竹。二是从概念出发, “未曾出土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虚心”, 竹空心, 有虚心好学之意; 又有节, 为高风亮节。梅花不畏强暴、虚心奉献、自尊自爱、高洁清雅、坚贞不屈。“兰”被认为最雅, 绿叶幽茂, 柔条独秀, 无娇柔之态, 无媚俗之意, 幽香清远, 馥郁袭衣, 堪称清香淡雅。“菊”耐寒霜, 晚秋独吐芳。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诗) , 连高洁清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 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往往被诗化。
中国古典园林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 表达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 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 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 为棠棣之华, 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桑和梓表示家乡。依依翠柳, 表示惜别及报春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 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宜多”。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交好运。此外, 还有海棠的娇艳、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兰草的典雅等等。古代文学艺术及绘画艺术等等文化积淀为我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可以说独具特色。只有我们将这一切文化背景加以利用, 融入到园林艺术美之中, 才能与植物景观产生意境美, 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情趣盎然, 才能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园林独具特色的精华所在。
从理论上讲,意境是比形象(景)和情感(情)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它是扬弃了景和情的片面性之后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存在。意境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因为艺术最基本的单位是形象,所以园林意境美首先离不开形象,即园中的各种风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风景形象都能产生意境,它们必须能真实地构成空间环境,并且具有自然风景观赏空间所特有的生气和活力。这就要求园林布局结构顺应自然之理,使园景现出一派活泼的生机。其次是主观情思意蕴的注入。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应以自然作为原料,而参以人工,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二以渗渍人性,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而易于把捉而契合之。”(《 冬夜评论》)园林是以山石花木等自然之物组合而成的,然而人们却常说它富有诗情画意。这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味,便是搀和进园林景色之中的人性,只有这样,人们在游赏时才会感到景色宜人,才会和风景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我们游览园林,所看到的小桥流水,山峦亭台和纯自然的山水风光在观感上多少有点不同,就是因为在园林风景形象的布置和安排中,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中,艺术家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同多样的景色揉和在一起,使游人在赏景时能去发掘这些内含的意味而加深对园林意境的理解。唐代的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 中所列举的诗歌意境的不同典型,多用风景欣赏来补充说明。如“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入闻清钟”(《高古》 );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典雅》 ); “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绮丽》 )…… 所有这些描绘,都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写景,而是景外有景,像外有像,并且加入了作者自己对风景的体会和情感,所表达的是有虚有实,有景有情的造化自然气韵生动的图景。
植物的有机配置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园林的艺术意境美, 而植物造境中艺术意境美的创造极为细腻、复杂。诗情画意的体现需借鉴于绘画艺术原理、美学原理及古典文学的运用, 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 并通过植物的四季生命周期变化, 使之成为一幅活的动态构图而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运用, 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 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 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风尚, 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鉴于此, 园林植物造景树木花草的品种, 应因地而已, 宜求精而忌繁杂。树种配植, 应根据栽培的目的和生长习性, 尽量做到乔、灌、地被相结合, 要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植物造景, 或直接利用自然植被, 或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 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池、树、石融为一体,成为“ 虽有人作, 宛如天开”的自然山水园。
中国传统园林和绘画艺术一样, 也是要求“外师造化, 内发心源”, 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 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刻板地抄袭自然山水, 而要利用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构筑要素, 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加工、改造以吸取其精华, 采用中国的传统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 力图体现“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