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再掀开放话题 皇家园林自清代或已开放

本文源自:互联网

    今年37岁的张琪,1986年夏天跟随父母第一次走进中南海参观时,满脑子幻想着自己在中南海里与毛泽东相遇的情景。当时毛泽东已过世10年。对张琪这样在领袖崇拜狂潮中成
 
长起来的一代人而言,中南海的吸引力,首先来自这位风云人物。

  随着领袖崇拜热的远去,中南海已不再作为寄托此类幻想的场所存在。同时,连续近17年的停止开放,使它逐渐淡出普通人的生活印象。但作为中国最高行政机构驻地,高大的红墙里、写着“为人民服务”字样影壁之后的神秘,对游客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2005年公布的一份市场调查显示,有65%的国内游客、22%的国际游客希望参观中南海。人们期望,对于“中南海”的认识,不再仅仅是香烟的品牌。

  近日,因进入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录,中南海能否重新开放的话题,在过去两年被屡次提及后又掀一波舆论热潮。“文物是国家遗产,属全民享有,具有天然的公众开放性。”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如此表示。

  近百年来,中南海,一直处于中国政治风云的中心位置。

  皇家园林自清代或已开放

  红墙,金色琉璃瓦,翠绿国槐围绕,戎装警卫站岗,红墙周围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每隔百米设一名警察,手持对讲机,面向红墙,背对行人而立,眼角余光扫视四周情形。

  从地图与卫星图片上观察,位于故宫西侧的中南海,一半以上的面积被中海和南海两个湖泊占据,加上北面的湖泊北海、什刹海,在北京这个缺少水源的城市中心,划出一串南北向的大片水域。之所以称之为“海”,是当时蒙古人将水称为“ 海”。

  中南海,最初是辽代皇帝兴建的游玩之地,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完善,湖边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成为皇家园林。

  清代,许多盛大的典礼和宴请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使中南海成为实质上的政治中心。如阴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入夜,中南海的湖面上要放荷花彩灯;每到选拔武

状元时,皇帝会在紫光阁检视考生的骑射功夫。

 

  晚清,在列强入侵、国弱民贫的内忧外患中,在中南海的正殿——勤政殿(现被拆除)办公的光绪帝,和康有为试图推广一场撼动原有统治秩序的维新运动,百日后即遭慈禧太后打压而失败,不到30岁的光绪帝,此后被慈禧囚禁在南海中的岛屿瀛台,至死未获自由。

  中南海仪銮殿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1908年末,掌控清朝政权48年的慈禧在此辞世,一个皇朝也随之覆灭。

  明清时代,中南海是否向公众开放,目前未找到确凿证据。但徐怡涛透露,根据史学界近期发现的一份朝鲜文资料显示,清代,皇家园林在特定时间向公众开放。

  这份文献是朝鲜使者出访中国后,向皇帝写的情况说明。内文提到,出访中国,在景山、北海等皇家园林,见书生、平民手持类似游览地图的纸张,按图索骥地找寻景点。朝鲜使者对中国皇室开放禁地的行为感到非常诧异。

  “这个发现尚未被最后确定。”徐怡涛说,不过史学界可以肯定,至少在宋代,每逢国家重大节日,皇家园林向公众开放,皇帝还要露面,以示与民同乐。

  中南海见证49年政权交替

  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驻中南海到新中国成立前,整整49年间,军阀、国民党、日伪政府先后入主中南海,各派势力若昙花一现。政权交替间隙,中南海还曾被作为公园开放。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3年,出任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将总统府设在了中南海。从此中南海成为北洋军阀的政治机构所在地。

  据《中南海备忘录》记载,袁世凯将南海作为公务所、中海西北部的集灵囿作为国务院。把南面的宝月楼改建为新华门,作为总统府的南门;中南海西边的街道改名为府右街,海晏堂改名为居仁堂。

  1917年,张勋复辟,冯国璋出任代理大总统入住中南海。民间有传说称,有“冯狗”外号的他,一到中南海,就以八万两白银的价钱出售了中南海里的鱼。历代皇帝后妃常在中南海放生,许多鱼的身上挂着放生标志的金牌、银牌或铜环。 1919年,冯因肺病去世时,有遗老写挽联“南海鱼何在,北洋狗已死”痛骂此事。

  此后,历任大总统曹锟、徐世昌均进入中南海,在军阀混战之下,没有谁能安稳在那里住上几年。

  1927年6月,北方最大的军阀奉系张作霖,在中南海怀仁堂出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并成立“安国军政府”。

  张作霖入住中南海才一年,支持他的日本人对其失去兴趣。在遭日本人几次逼退后,张作霖于1928年6月撤出中南海,未料在回东北的火车上被日本人埋下的炸药暗杀。

  1928年北伐战争后,军阀失势,国民党定都南京。中南海不再作为最高行政中心所在,国民政府将之改为公园。 “瀛台各处,俱以赁诸市商,为品茗消闲之所”,这是当时对中南海的描述。国民政府还在居仁堂内设国立图书馆。电视剧《京华烟云》中,中南海曾是姚木兰闲逛的众多公园之一。

  1934年,中南海停止开放,国民党在此设北平行辕,1937年12月,攻入北京的日本人。在中南海集灵囿设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批汉奸在这里被扶植上台。

  “我不做皇帝”

  和平解放北京后,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都在其中居住,萧瑟的院落终于又有了人气。

  怀仁堂,就是慈禧垂帘听政的仪銮殿,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毁于一场火灾。逃难的慈禧回京后,耗银500万两,在仪銮殿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座西式宫殿,取名佛照楼。民国初年佛照楼改名为怀仁堂。

  1949年9月21日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在怀仁堂里,毛泽东以沉稳的语调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5年,毛泽东在这里向新中国首批10名元帅中的8人授勋。此后,怀仁堂成为中央举行重大会议、重大庆典的场所。

  疏浚中南海,是周恩来首先调遣人员进行的工作。从清朝以来,中南海就没清理过。建国时,湖面上已是枯叶废纸层层叠叠。华北军区几百名士兵整整挖了两个月,才将湖底清理干净,湖底被清理出的不仅有废物,还有各种枪支弹药。

  当时,毛泽东住在香山双清别墅,整理完中南海后,为工作方便,周恩来请毛泽东快点搬入。可毛泽东拒绝了,他对周恩来说:“我不搬,我不做皇帝。”

  当然,顾及大局的他最后还是搬了家,在丰泽园这个以往皇帝每年春天举行“演耕”的院落居住。“演耕”是皇帝在祭天地前,模仿耕地劳作的仪式。康熙年间,丰泽园拥有稻田10亩,毛泽东入住后,园子里还有一块菜地,他常在读书疲倦之余,料理一下地里的菜豆。

  丰泽园东侧的菊香书屋,是毛泽东经常接见外宾的地方,他总是在外宾离开中国的前一天才接见。他的书房里堆满明版书。附近有一个室内游泳池。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78岁的毛泽东破例在他到达中国的当天就进行接见。当尼克松走进菊香书屋时,受帕金森氏综合症困扰的毛泽东,依靠一位女助手站起来,在中南海里握住尼克松的手有一分钟之久。

  中南海时期的毛泽东,给来访者的印象颇为奇特。

  上世纪50年代,第一位驻中国的印度尼西亚大使莫诺努图回忆第一次和毛泽东见面时的情况,说:“我觉得不应当问毛泽东任何问题,他像一尊神。”

  邻居印象里的中南海

  今年84岁的田丰华,在中南海西门对面的胡同里,住了60年。

  1946年秋,从国民党军队退伍进入北平电力局工作的他,住进了太仆寺街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当时中南海还是个被废弃的园林。

  15岁离开天津,他跟随舅父到南京求学,因日本人入侵,和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在外漂泊10年。从重庆到甘肃,做过机械工、电工、石油工人,1944年应蒋介石号召加入青年远征军,次年远征军训练完毕,开往前线时,传来日本人投降的消息。蒋介石随即要求远征军将枪口转向共产党。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在远征军的集体反对下,蒋介石解散了这支部队,流浪10年才开始过稳固生活的田丰华,享受着每天晚饭后从中南海西门逛到北海的生活。

  1949年的一天,中南海的门关上了,门口有了警卫,居民不能随便靠近。田丰华对此倒没有太大的失落感:当时中南海年久失修,殿房空关,有些萧条,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往北海逛。“中南海西门不能走了,我们就从外面逛到北海。”

  “文革”一开始,各派红卫兵小将在中南海四周搭起简易建筑,长期盘踞。被打成右派的田丰华,几次见到毛泽东走出中南海,和这些小将们对话。这些孩子们对毛泽东的狂热,让田丰华到现在也不能理解。他更加不能理解的是,自己当年坚持不打共产党而退伍,为何被打成右派、遭遇被烟头烫、毒打之类的暴行。

  1982年平反后,田丰华还在单位的组织下进过一次中南海,参观了丰泽园、毛泽东的书房和瀛台,“当时没有什么警卫看守,就像和游览一般公园感觉差不多。”他说。

  中南海从“文革”之后开始向公众低调开放,起初仅对团体开放,由单位组织,限时限定人数入内参观。80年代有段时期对外出售散客门票。1986年参观中南海的张琪记得,门票是5元钱一张,从中南海东门附近的一个小门入园。80 年代还在建筑系学习的李雷说,他也入内参观过,那时周末免费开放,入内参观的人数很少,院子里非常清净、幽雅。

  1989年秋天,被喧闹了整个初夏的中南海停止对外开放,至今已近17年。

  中南海建筑曾被搬迁

  中央政府刚搬入中南海时,经济困难,对中南海的修缮力求节俭。

  西花厅,曾是清朝摄政王府西花园的后半部分,地处中海西岸紫光阁西边。周恩来搬入时,这里地面潮湿,墙壁泛黑,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周恩来的身体,建议进行维修,周恩来认为“正常维修还是必需的,这些房屋都是国家财产,不能损坏 ”,但要尽量节约。

  今年83岁的罗哲文,在中央政府入驻中南海后,就开始参与中南海文物保护工作,他说,中央政府入驻中南海后,就立即召集文物专家商议如何保护文物的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已经几十次出入中南海,其中给他印象较深的,是对云绘楼的整体搬迁。

  云绘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在中南海内东岸,双层楼廊,画檐雕梁,是当时皇帝登楼观赏太液清池、写字、绘画、吟诗、作曲之处。1954年因施工需要被拆除。

  当时梁思成认为这组建筑结构和风格独具特色,建议保留,得到周总理赞同。1954年,专家们拆除云绘楼,对构件进行绘图编号,然后到陶然亭内重新搭建,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第一次对古代建筑进行的整体搬迁。

  为保护文物,国务院在中南海划出的办公区新建了几组办公大楼,罗哲文说,大楼采用灰砖大屋顶式样,和中南海原有建筑相比,视觉上较为协调。

  文革时期,中南海的建筑改动较多,罗哲文说,就整体而言,政府还算重视中南海的文物保护。目前,紫光阁、瀛台、水云榭、丰泽园这些古代建筑,都只在招待外宾或庆典时,作礼仪场所使用。

  中南海古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始终是文物保护领域的一个难题。根据2002年修订《文物法》的规定,进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单的建筑,其维修使用都应拟订草案,由国家文物局审批。但是中南海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最高行政机关入驻其中,国家文物局对领导机构的监管力度肯定有限。

  “当然,这次中南海终于进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单,从正面角度而言,可看作中国加大保护文物遗产力度的决心。” 一些文物保护专学家认为。

  北京旅游局再推开放日

  重新开放中南海的话题近两年常被提及。北京市旅游局是力推开放者之一。

  2004年11月11日,在北京酒店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传出消息,北京市旅游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向中央申报了中南海部分区域向旅游者开放的项目。

  北京市旅游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把中南海作为一个旅游线路开发,势必会成为与故宫、天坛、

长城一样的经典线路。”他还透露,当时北京市旅游局和国家旅游局需要协商一个方案上报中央,让中央定夺是否开放中南海。

 

  时至今日,旅游局的申报方案没有得到中央的任何意见。北京市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说,申报方案的领导都已经退休了,目前还是没有答复,“可能还是考虑到中南海地位特殊吧”。

  通过调查,发现国内一半以上游客都对参观中南海有兴趣的徐菊凤,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她说,调查是在200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进行的,当时参与调查的有260名国内游客、77名国际游客。

  她认为,中南海完全可以作为旅游的新项目向游客推广。政治场所用作旅游开发,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何况中南海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开放过,重新开放的管理难度并不大。

  2005年,她在“北京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报告中,建议重新开放中南海。她表示:如果有部门愿意就此问题和她讨论,她很乐意制订更详细的开放方案。

  张琪已经过了幻想跟随毛泽东征战的年纪,现在生活在上海的她表示,如果中南海再次开放,她很乐意带9岁的女儿去北京参观,就像当年父母从湖南带着她去北京那样。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