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芳曼
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从去年的53.7%提高到60%。
更多的人口进入城镇,更多的新建住房、公用设施,无不需要更多的能源来支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城镇化率每提高1%,能源消费至少会增长6000万吨标准煤。以此估算,未来6年间,新增的能源消费将超过3.6亿吨标准煤。
我国本就吃紧的能源供应,如何应对城镇化加速带来的考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怎样改变现有的能源格局?
新型城镇化绕不开能源硬制约
——平均一个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其能源消费水平将提升至原来的3倍;城镇化建设会带来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大量使用,拉动能源需求
城镇化意味着会有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据测算,每一个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其能源消费水平将提升至原来的3倍。同时,在城镇化建设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大量使用也会拉动能源需求。因此,城镇化进程将使我国能源需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基数已然不低。从2002年到2011年这1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比重从12.7%迅速攀升至22.4%,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初步核算,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7.5亿吨标准煤。
不仅能源总量大,我国单位GDP能耗也很高,分别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3.5倍,甚至是印度尼西亚的1.7倍。
据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介绍,如果不走出传统高投入、高消耗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模式,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或接近美国时,现有能源根本无法支撑。
能耗高不仅是资源问题,还带来环境问题。艾丰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新能源商会监事长艾丰认为,城镇化会不可避免地刺激能源总消耗量以及排放量的上升,即便单位排放量下降,可能排放总量仍会不降反升,“所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果不事先做好能源这篇大文章,不从根本上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环境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
“首先,城镇化进程也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工业化本身要比传统农业消耗更多能源,带来更大的环境和生态压力。其次,人口向城镇的集聚,会产生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艾丰补充说,在人口分散的农村,一家一户的垃圾、废水可能不会形成大问题;但在城镇中,几万户、几十万户的垃圾和废水集中起来,各种能源消费所排放的污染物集中起来,对环境的影响就十分巨大。
“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其实‘美丽中国’要比‘富裕中国’还难实现,特别是在‘水泥森林’构成的城镇则更难。”艾丰认为,城镇化进程无法绕开能源以及环境这个硬制约,如果不破解这一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可能被卡住,“美丽中国”也会是纸上谈兵。
增量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新增能源部分应当尽量减少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份额
城镇化既对能源与环境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难得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机遇——许多专家有这方面的共识。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这就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化石能源为一次性能源,用一点少一点,且我国除煤炭以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不足,对外依存度会越来越大;二是化石能源特别是占比超过60%以上的煤炭在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排放,造成环境压力,而我国目前的环境压力已经接近极限,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雾霾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艾丰认为,要解开能源以及环境这两大制约、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大量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根本出路,而城镇化进程恰恰是加快这一调整的最佳契机。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规模推广新能源的好机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一定会有大量新市区、新建筑出现。新建的城镇和城市新区应当从一开始就重视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把能源消费更多地建立在新能源的基础上,这样会大大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我国的能源格局。”艾丰表示,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要比在旧图纸上容易。他拿太阳能的应用举例说,如果在城镇化建设中,一开始就采取光电建筑一体化思路去布局规划,要比城市旧建筑改造容易得多。
其次,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也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现行农业生产方式是以传统的家庭农业为基础,对能源的使用很少。”艾丰说,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一定会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以风电和太阳能为标志的新能源的一大特点是分布式,这就和分散的农业生产形态相吻合。比如,利用柔性很好的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建太阳能大棚,可以因地制宜地就地解决现代农业的能源供应。
张孝德也认为,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一种非均衡分布、适于大规模开发、集中使用的能源;而新能源恰恰相反,它分布相对均衡,不需要运输成本,这些特性使其更加适用于小城镇,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恰恰是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沼气,这几项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大都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得好,就是佐证。”
张孝德建议,要从战略的高度,把发展农村和小城镇的新能源作为中国新能源战略的突破口。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能源使用具有‘锁定’效应,基础设施建下去,就得用几十年,再改造非常困难。因此,新增能源部分应当尽量减少化石能源,而提高清洁能源的份额。”
走能耗更低的城镇化之路
——规模较小的城市更节能,绿色建筑节能潜力大,大规模推广使用新能源
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多能源;而能耗约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城镇化模式的选择与考量。
“城市规模影响着能耗。”张孝德告诉记者,好多人认为大城市能源利用相对集中,人均能耗便会降低,这其实是种误解。调查发现,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人均能耗会高出两倍。他举例说,大城市的高层建筑多、交通成本高、居民吃的蔬菜也要从外地长途运输,这些都会增加能耗,“从降低能耗的角度考虑,规模较小的小城市优势更加明显。”
建筑节能应予以更多关注。2013年,发改委、住建部印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要达到20%。推广绿色建筑,可以节约多少能耗?
据统计,我国住宅总能耗已占全国城市能耗的37%。有专家估算,如果建筑合理采用节能设计,可轻松获得50%—60%的节能效果。如果现在开始严格推行生态住宅标准,预计20年后,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情况下,可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度,相当于省下4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更重要的还是推广新能源应用。
目前,无论风电设备还是太阳能设备,我国都已经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规模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0%,风机产量也居世界第一,并涌现出汉能、英利、金凤、华锐等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
随着规模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成本高的难题也正被破解。晶硅产业的领头企业英利集团负责人表示,其自建电站,每度电发电成本已经基本可与居民用电持平。
此外,国家对新能源的扶植政策也越来越到位。近年来,国家出台明确补贴标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标准达到每千瓦时0.42元。在推广“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上,国家出台了补贴政策,再加上光伏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平价上网的条件基本具备。
“无论从规模、技术还是政策上来看,当前大力推广新能源的时机都已成熟。这既可以突破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能源供应不足的制约,又能调整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艾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