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的生活方式与居住理念调查报告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
摘要 居住节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在居住节能上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本文阐释了生活方式对于居住节能的影响,提出了形塑和影响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与社会定义。调查发现,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和社会定义通过居住格局和居室温度调节直接作用于居住能耗。因此,必须对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进行有效干预,才能有助于居住节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居住节能 生活方式 社会流行 社会定义 干预机制
生活方式对于我国居住节能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能耗也迅速增长:人均和户均住宅面积持续扩大、居民对于住宅温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全国住宅采暖区域越来越向南方扩展、住宅家电品种、数量、耗电持续增长,等等。①所以,居住节能在我国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它既是做好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倡导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
十八大报告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而且强调了“生活方式”在节约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认为,在关注生产方式节能的同时,同样应当关注生活方式的节能,重视以家庭和个人为单位的节能、重视与个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居住节能。人们日常生活的居住节能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国外的数据来看,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比例在总能耗中占很高比例。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能耗比例已经高达60%,中国这一比例目前虽然只有30%,但是处于迅速上升的时期。数据表明,我国建筑规模仍处于急剧扩张之中,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到686亿㎡(其中,城市房屋建筑面积将达到261亿㎡)。我们面临的严峻局面是:一方面要新建大量的住宅,另一方面又要使住宅有一个较舒适的室内温度环境,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也就无法避免建筑能耗急剧上升的局面。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也将从现在的27.6% 快速上升到33%以上。尽管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 ,但能源消费总量却已居世界第二,②因此,我国居住节能任务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那么,怎样实现居住节能呢?无非是两大途径,一个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索科学的居住节能方法,另一个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怎样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实现居住节能,本文从第二种角度来探讨。
研究人们行为与居住节能的关系,又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社会地位的路径与生活方式的路径。所谓社会地位的路径,即研究社会地位、社会结构与居住节能的关系,人们的社会地位显然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能力。③本课题组在《社会地位结构与节能行为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个人的能源消耗,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地位影响和约束的结果,即认为一个人在社会分层地位上的高低(高收入或低收入,高身份或低身份),决定着人们耗能行为和消耗能源的数量。个体的能源消费更多地受到了他们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或者说,一个社会的地位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能耗高低。④有钱人住大房子,没钱人住小房子,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甚至可以区分为高耗能群体和低耗能群体,并且大体上等同于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或等同于高权力和低权力群体。这就说明能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由社会地位结构所形塑。对于低收入或低权力群体而言,对社会资源的较少占有使得他们更有节能的动力。
但是,同样可以发现,在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群体里,人们的选择也并非一致。有一部分人节能意识较为薄弱,但同样也不乏倡导低碳生活的人。社会地位结构常常不能有效地解释生活方式。一些富人也很注重节能和环保,美国富豪巴菲特每次停车都要选便宜的车位,“facebook”的创始人——全球最年轻的富豪扎克伯格仍是租房子居住。不仅是国外的富豪注重节约,中国的富豪中也有很多对节能环保身体力行,比如,蒙牛集团的前董事长牛根生,只坐一辆排量不太大的奥迪。这些“抠门”的表现似乎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结构和经济消费能力不符。这就是说,一定有社会地位结构之外的要素能够对能耗行为产生影响。在一些大城市中,低碳生活已经成为白领中新鲜时尚的生活方式。收入很高的职业白领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庭装修中也往往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取代燃气热水器,用简单的房间布置取代复杂的结构装潢,环保行动的执行者倡导低碳生活,未必是经济原因,虽然这些只是一些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地位结构对生活方式解释的片面性。由此,我们就注意到第二种路径,即生活方式的路径。
“生活方式”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活方式回答的是人们“怎样生活”,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运用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活动方式。⑤《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对生活方式作了如下定义:“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 学者王雅林认为,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和互动而生成的概念,一方面,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结构形式和事实性存在;另一方面,它是通过对生活活动主体对生活资源进行评价、选择、配置而形成的社会行动和日常行为方式,在主客体的互动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满足着人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⑥
从以上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和定义过程的追溯中,可以看出,对生活方式的传统研究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应当涵盖劳动生活、政治生活、物质消费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生活、宗教生活等广阔领域;狭义的研究把“生活”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里的生活活动等,即“衣、食、住、行、乐”领域。杜任之就提出,研究中国现阶段的生活方式,必须从“衣食住用行”方面出发。⑦在当代的研究中,对生活方式的研究领域有所扩大,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美国未来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变迁》课题研究将对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维度扩大到中国人在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取向、职业生涯、社会关系、科技产品消费、娱乐、时尚和社会意识等八个重要维度。⑧
本文专门研究与居住节能相关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生活方式的概念研究需要深化,在深入的探索中,下文将影响或形塑生活方式的因素进一步分解为四个方面或四大要素。生活方式对于居住节能的影响与意义丝毫不亚于技术角度的居住节能。因为技术角度的居住节能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研究经费的支撑,而生活方式角度的居住节能,是调整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这并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一旦变成社会流行以后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模仿效应”。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从生活方式角度实现的居住节能是成本效益比最高的节能模式。
形塑生活方式的四大要素
从影响生活方式的要素角度看,有四个方面十分重要,那就是: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和社会定义。也就是说,要理解生活方式既要关注个人层面的行为表现,也要关注群体层面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形塑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行动规范,也表现为群体的行为模式、社会的流行方式,显然也受到社会设定的定义或社会设定的目标的影响。
生活习惯。一方面,生活习惯来源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心智结构,作为生活习惯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生活习惯又与个人的行为选择密不可分。生活方式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模式,也由此塑造起来。⑨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的系统化产物,在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日常行为成为了系统化的习惯,并常规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首先,经济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经济条件越好,也就有更多的钱可供消费。当然,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并不是都由经济条件塑造,它也与个人成长的家庭背景、朋友圈子、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参照群体有极大的关系。家庭教育对于塑造生活习惯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有着良好节能教育的家庭环境可以直接塑造节能习惯。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也在塑造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倡导节能会塑造群体的节能行为,这与下文讲的“社会流行”密切相关。最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无疑也参考了“参照群体”的相应行为,群体和他人的影响也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有一点让我们费解的是,很多富豪曾经是“苦出身”,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应当比谁都节约,但是某些人在暴富之后不计代价地摆阔、铺张浪费,从物质炫耀到符号炫耀,盲目追求高消费,引发了高消费、高耗能的社会风气(社会流行)。按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场域塑造惯习。但就暴发户而言,为什么在经济能力提高之后就开始大肆地炫耀消费?为此,我们就必须探讨在习惯或惯习背后的制约力量,笔者称之为“生活理念”。
生活理念。生活理念是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念,它比生活习惯要更深一个档次。习惯是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模式,理念是指导行为的内在价值观模式。布迪厄认为:“惯习和场域的直接吻合是行动的一种样式,惯习所指示的行动路线可能伴有对成本和效益的策略性计算,但是最后这种策略性计算通过惯习自己的方式运作的过程提到了自觉层面上”。⑩由此可见,习惯的选择也存在着理性。而这种上升为理性的关系则可以被视作指导具体行为的生活理念,即行为者的理性行为的筹划与内化于心的原有的思想意识相结合,行为者的习惯与现实利益相结合,共同得出合理的符合“实践的逻辑”的行动方案。生活理念的存在使我们找到了某些“苦出身”的人暴富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原因,即他们的内在价值观是畸形的,越是苦出身越怕别人看不起,就越追求高消费、奢侈挥霍。与此相反,某些高经济地位人士,采取了极为节能的生活方式,也是源于他们内在的价值观念。因此,塑造节能的生活理念是在节能的政策实施中最可发挥的、最有动员潜力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两者也交互影响。生活习惯经过多次重复的实践,得到了个体与社会的肯定,便形塑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尺度或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所以,由长期的生活习惯所形塑的特定价值观就是生活理念,生活理念能够更为系统地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社会流行。所谓社会流行在社会学中也有多种称谓,如社会风尚、时尚、时髦等,大体上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追求、追逐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现象。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变为社会流行当然有其深刻社会背景。在居住节能方面,当前,我国面临的难题是,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使得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社会风险,但是,目前的社会流行却是追求更大的居住面积、更高的调温耗能条件等。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心理状态,即由于过去我国居民的住房过于拥挤,长期的住房需求一旦释放出来,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过度需求、过度消费;另一方面,也与社会上层群体的导向有关,比如,上面讲到的暴富群体炫耀所谓“身份地位”,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此外,也与不适当的社会政策导向有关。譬如,2006年以前,北京曾经不允许小排量汽车进入体面的“长安街”,进入了就要罚款。不管决策者的初衷是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排气量车丢人”的社会风气或社会流行。作为政府政策本应鼓励公民形成节约意识,降低私家车的能耗,但是,这样的政策却导致了人们一味地追求大排量的豪车,使买好车的风气愈演愈烈。虽然2006年以后政府改变了政策取向,但是,迄今很多人还是在购买大排量汽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当然,在节能方面我们也有正向的社会流行。譬如近来,一种称作“乐活生活”的社会流行开始在我国萌生和迅速发展,它提倡的是健康、可持续、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所以,本文认为,在居住节能方面抵制负向的社会流行、倡导正向的社会流行是人人有责的。
社会定义。所谓社会定义,就是一个社会的主导文化对于社会事物基本含义所给予的界定,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往往涉及到社会的基本理念、基本信念。社会学家托马斯(W. I. Thomas)曾提出“情景定义”(definition of situation)的观点,强调社会场景、社会情境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笔者以为,社会定义也就是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的“情景定义”。在按照常规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定义是十分明确、稳定的,是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是,当社会处于巨大变迁之中时,社会定义也会受到冲击,也会变革和修正。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也是对于社会定义的重大冲击,所以,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修正了社会定义,这样一来,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难题,人们对社会事物的判断产生歧义,有的时候,主导文化试图宣传某种价值观,但是却不被多数人所接受。
仅从本文所探讨的居住节能方面看,目前的难题是:人们对于居住模式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歧义,究竟什么样的居住模式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变得模糊不清。譬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委的文件,要求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应占到70%以上,但是,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房屋购买者,都不认同这样的规定,结果,新建商品房以大户型为主的现状还是没有改变。

总之,改革开放以前,勤俭节约是毋庸置疑的社会定义和社会目标,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社会定义,而一旦社会定义、社会目标发生了动摇,立即就会形成新的社会流行。社会流行与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又都是交互影响的。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于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逐渐扩散,当扩散到整个社会时,又会改变社会定义和社会目标。这就是上面所阐述的四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怎样形塑了生活方式的分析。
由此,本文提出了分析居住节能与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第一,生活习惯,这是指个体的居住行为模式;第二,生活理念,这是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第三,社会流行,它已经超出个体之上了,也可以说是一种群体共享的习惯,是社会上的许多人都追求行为方式,人们彼此之间发生了连锁式的感染效应;第四,社会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群体之上了。
从四个维度分析居住格局对人们节能行为的影响
本文所使用的问卷调查数据来自本课题组参加和组织的对上海、沈阳、武汉、银川四个城市的居民能源消费的调查。问卷设计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抽样方式为:由当地统计局在本地按比例抽取部分固定抽样调查户样本,经复查核实后,四个城市共完成2785份家庭问卷和5345份个人问卷。
个人居住习惯与居住能耗。首先看第一个维度,即生活习惯、居住习惯的影响,主要考查了个人在居住户型选择和居住面积上表现出的居住习惯,并且着重分析了这些不同的居住习惯对于居住能耗的影响差异。
问卷显示的受访者的住宅户型有平房、多层、高层塔楼、高层板楼和别墅五种类型,平房是最为传统的居住方式。从舒适度来看,楼房往往高于平房,楼房又分为多层楼房、高层塔楼和高层板楼,高层楼是近年来商品房中常见的,而一般认为高层板楼(南北通透)舒适度优于高层塔楼。当然,在五种类型中,别墅往往被认为是最高档的,所以,这五种类型的房屋也是有档次和舒适度的差异的。表1的排列大体上表现了从低档次向高档次的顺序。
从住宅平均能耗上,我们清楚地看到,耗能最低的是平房,能耗只有705.551Kgce/ca.a。平房是城市里老居民最常见的居住方式,其各方面的设施都要简陋一些,所以其耗能也很低,多数老百姓将从平房搬入楼房视为住房的改善,从耗能上看,确实如此。表1数据也显示,多层楼房与高层塔楼的耗能十分接近(分别为745.46Kgce/ca.a和743.53Kgce/ca.a),当然,此次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占到受访者的80%)居住在多层楼房里,其耗能程度属于中等。而耗能最高的是别墅,为956.87kgce/ca.a,能耗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住房。改革开放以前,别墅是极为罕见的。近年来,随着房屋市场化的发展和高收入群体的形成,别墅居住成为一部分人追求的高档次的生活方式。此次调查中居住别墅的样本并不多,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对于很多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此次调查证明,别墅的耗能大大高于其他居住方式,所以,政策导向上应防止此种居住方式的蔓延,否则对于中国大陆的居住耗能会是一场灾难。
居住习惯对耗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住宅户型上,而且也表现在居住面积上。住宅面积直接影响着住宅中采暖设备和空调设备的规模与耗能,为维持适宜的温度,大面积住宅会高耗能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当然,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住宅面积不仅仅是空间或物理概念,而且它与社会因素相关联,居住大房子或小房子也表现了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符号。上面所说的别墅(尤其是独栋别墅)其面积大大高于一般住宅,它往往也体现出居住者的高收入身份。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财富地位分化极为突出,某些巨富也往往以拥有大面积豪宅显示其财产地位。这种源于少数人追逐奢华的行为也促发了更多人对于住宅面积的追求,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恶劣的。

此次调查中,我们将住房面积分为7类:10平米以下,10㎡~30㎡,30㎡~50㎡,50㎡~100㎡,100㎡~150㎡,150㎡~200㎡和200㎡以上,而对于耗能的测量也显示家庭耗能与住房面积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参见图1)。从图1可以看到,七类住房的分组平均耗能是:10平米以下为365.648 kgce/ca.a,10平米~30平米为624.96 kgce/ca.a,30平米~50平米为606.23 kgce/ca.a,50平米~100平米为770.131 kgce/ca.a,100平米~150平米为817.529 kgce/ca.a,150平米~200平米为984.91 kgce/ca.a,200平米以上为1219.38kgce/ca.a。所以,追求大房屋的结果是耗能的急剧上升。
当然,从户数分布看,目前,居住在大面积房屋中的家庭并不多。在七个类别中,住宅面积在50㎡~100㎡的家庭户数最多,占调查家庭总户数的52.53%;低于10㎡的家庭占总户数的6.39%,10㎡~30㎡平方米的家庭占0.54%,30㎡~50㎡的家庭占15.04%,100㎡~150㎡的家庭占16.16%,而150㎡~200㎡的住宅占总数的1.62%,200㎡以上的大面积住宅仅占总调查数量的0.90%。也就是说,此次调查中,97.49%的家庭居住面积都在150㎡以下。此次调查的四个城市都是省会城市或大城市,这些城市在该地区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可见,我国目前的现实是,多数人居住的还是中小户型,大户型还仅占很低的比例。所以,仅从目前我国老百姓的居住面积看,还算是比较节能的,以往的研究也证明如果与欧美国家比,迄今为止,我国城乡居民在居住耗能水平无论是单位面积能耗还是人均能耗都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11但是,从发展趋势和社会流行看,人们确实也有攀比的趋势;所以,本文认为,我国的居住节能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即如果维持目前的能耗水平,我国的耗能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任由上述攀比的趋势发展下去,则由于我国总人口巨大的“乘数效应”,会引发灾难性社会后果。这也正是下面生活理念和社会流行所要谈的。
生活理念与居住能耗。人们之所以会表现出在不同户型和面积上选择的习惯,是因为个人价值观念的主导。在人们的意识中,别墅和大面积的住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有的时候人们并不是刻意要耗能,而是在居住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为了维持相应的社会地位,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同,选择了与自己身份地位相一致或者更高的居住层次。而在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人们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能源。住在别墅中的人们耗能明显高于多层楼房中的人,住宅面积大的人明显耗能更多。尽管人们可能并不需要豪宅,但是拥有豪宅并居住在其中,无疑能够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获取认可和肯定,并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还是以大家庭为主,即使现在核心家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中国人在买房的决策上仍然讲究“一步到位”,有了孩子,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将来老了身体不好了,需要儿女照顾,是需要住在一起才行,这就使得人们更青睐大面积的住房。同时,人们也希望能够有独立的住宅,住在别墅里比住在多层建筑中要更高档,这种理念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居住格局的选择习惯和最终产生的能耗量。
社会流行与居住能耗。个人的生活理念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居住能耗习惯,另一方面也受到整个社会流行趋势的影响,在居住格局中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社会流行,即全社会都弥漫着高档住宅的风气,大多数楼盘都以类似庄园式、花园式的大面积高档住宅为卖点,通过宣扬所谓的至尊和奢华享受来顺应人们在居住格局选择中的流行倾向。在这种社会流行主导之下,我们的居住节能之路似乎困难重重。我们还发现,人们观念中的社会流行和行动上的社会流行存在着很大分歧,社会流行所引领的社会从众倾向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方面,人们在公开场合公开表现的社会态度是节能的,认同要控制大房屋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此次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统计问卷中关于理想的能源使用倾向等问题,多数人认为理想的日常生活的居住能耗支出应尽量控制。我们发现,认为应当控制在月收入5%以下的占39.0%,6%~10%的占42.5%,11%~20%的占12.7%,超过20%的仅有8%左右。在理想的居住能源使用方式的认识中,选择“严格限定耗能总量和和尽量节约使用能源的人”占32.7%,表示“平时会注意节约用能”的占56.7%,只有10.6%的人认为“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能源”。单从人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节能或者避免在居住格局上的能源浪费似乎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所谓共识与社会流行大相径庭的局面。当前,大面积住宅和别墅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和选择的趋势,我国现阶段新开发住宅项目面积的盲目扩大,特别是疯狂地开发别墅项目,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造成了建筑能耗的大量增加,这种社会流行趋势无疑影响着人们对居住格局的选择,也必将影响着人们的居住能耗行为。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会因为面子的问题选择他们认为更加正确的行为方式;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对人们的实际能耗行为的约束力尚不到位。也就是说,人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环境有利的,在表明意愿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如何表态,也形成了一致的流行观点,但是这种流行并未转化为普遍的实际行动。显然,这种行动上高耗能的社会流行就像一颗“毒瘤”,迟迟未能拔除,仍然阻碍着人们居住节能意识转化为节能行动的过程。更有甚者,这种能源浪费的社会流行会带来一种强大的负向社会从众倾向,人们可能明明知道怎么做是更好的,但是由于大部分都不这样做,人们就会失去执行和坚持这项行动的动力,而与社会流行保持一致。
以小户型的推广为例,该项政策已经开始逐步实施,而且人们也认识到小户型的推广在居住节能中有相当的优势,但是人们却常常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说到节能意识,回答问题头头是道。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在居住格局上避免能耗的浪费,但只限于嘴上说说而已,到真正要在行动中面临实际情况时,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面积更大、更高级的住房。人们行动的社会流行趋势依然是一味追求更高档住房,买得起别墅则绝不会选高层楼房,买得起大面积住房则绝不会选择小户型。大面积住宅和别墅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中习以为常的选择,成为一种风气和时尚。
为了控制这种流行趋势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高能耗影响,本文认为我们必须重塑社会流行,提高意识和态度范围中的社会流行对人们行动的正向影响力,纠正当前社会流行的盲目求大、求奢华的购房观念。在引导社会流行趋势上,社会精英阶层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美国的首富巴菲特等人,在居住上丝毫没有奢华的追求,据媒体报道,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巴菲特一直住在当初仅用3.15万美元购买的与多数美国人的居住格局相似的一个小楼里。所以,包括影明星、新富翁在内的今日中国各界社会精英,确实应该思考,在社会转型、社会流行影响巨大的特殊时期,在居住格局选择上,自己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社会目标与居住能耗。为了降低能耗,改变社会流行,国家出台了小户型政策,规定我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控制大小户型的比例,并且通过推进精细化设计,保证居住舒适度。旨在重塑生活方式,打破传统概念上“大面积=高档住房”的居住模式的统治地位;从政策目标上使小户型成为市场主流。12
从小户型等政策的提出到逐步推行来看,国家正通过社会政策的定义影响和塑造新的社会目标,从而影响人们居住格局的选择方向。在建设节能型社会的过程中,小户型所表现出的节能效果更加明显,不单是居住面积小,能源消耗少的缘故,与大户型相比,其在室内空间分布和密闭性方面具有更好的节能优势。同时,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小户型的精细化设计可以通过优良的建筑体系和产业化的技术弥补面积不足的劣势,提高住宅的居住品质。可见,小户型更加适合城市化背景下的住房类型改革,基于小户型政策的社会定义更适应节能社会的要求。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两会”上也进一步强调,中国要有适合自己国情的住房,13而适应中国国情的住房政策正是大力推广小户型的建设。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准,各地逐步实现廉租房与公租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14社会定义影响着整个社会居住格局的流行趋势,随着小户型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在实际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人们对居住格局的态度和选择;通过政策和规划的适度引导,加上适当的激励与干预措施,人们选择居住格局时的观念有可能从一味追求住房面积而转化为更多关注节能性能和房屋品质,小户型住宅有可能更多地成为开发商建造住房的主流趋势。在这种社会定义驱使之下,人们选择小户型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能源消耗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且这种选择也将进一步强化人们选择适度居住格局的理念和习惯,使得选择小户型居住格局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流行。当然,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从四个维度分析温度调节对人们居住节能行为的影响
个人习惯与室温调节。在对居住格局对人们节能行为的影响进行讨论之后,下面试从住宅的采暖和开空调等温度调节方式来分析人们的能耗行为。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受访者空调使用习惯对能耗量的影响,并对选择三种空调使用习惯的受访者社会特征进行了对比。在空调使用习惯方面,根据对1659户有效样本的测量得出,户均空调能耗为62.28 KwhE/h.a。其中,选择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空调房间里的有1280户,占77.15%,这种空调使用习惯的家庭的空调能耗最低,平均能耗为47.59 KwhE/h.a;而其他两种空调使用习惯,即有人的房间都开空调和所有房间都开空调的家庭户均年空调能耗明显较高,选择的户数分别是356户和23户,占比为21.46%和1.39%,平均能耗分别是89.10 KwhE/h.a和171.20KwhE/h.a。而空调的开启和关闭习惯的不同表现在最终空调能耗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关注导致受访者在空调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行为习惯的社会特征因素,对三种习惯选择倾向的受访者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节能态度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第一,从收入水平来看,收入越高,人们就更多地表现出“有人的房间都开”或“所有房间都开”这两种追求舒适和浪费的行为习惯,而选择“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空调房间里”的比例随着收入的不断上升而减少,即富人在空调使用行为习惯上更加随意,能耗更高;
第二,从教育水平来看,学历越高的人,节能习惯越好,选择“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空调房间里”的受访者比例随着学历的增加不断提升,这证明良好的教育促进人们节能习惯的养成;
第三,从节能态度来看,节能意识越强的人选择“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空调房间里”的比例越多,持“严格控制居住能耗”的受访者选择“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空调房间里”的比例明显高于持其他态度的受访者。可见,积极的节能态度能够有效地敦促践行人们的使用空调设备节能行动,并且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节能的空调使用习惯。
其次,我们试从取暖的角度分析受访者采暖设备的使用习惯对采暖能耗的影响,由于北方城市采用集中供暖的能耗模式,这里主要分析南方城市自采暖设备使用习惯和能耗的关系。
我们将不同的冬季采暖设备的使用习惯分为三个方面,即“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房间里才开”、“有人的房间都开”和“所有房间都开”。从1240个家庭不同的采暖设备使用习惯及其平均采暖能耗的差异来看,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房间里才开的住宅平均采暖能耗为189.12 kgce/ca.a,有人的房间都开,住宅采暖平均能耗为500.57kgce/ca.a,所有房间都开的家庭平均能耗为469.41 kgce/ca.a;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房间里、觉得冷了才开,睡前或定时关是比较节能的使用习惯,我们将这三种不同的使用习惯按照其平均能耗量定义为节能型习惯、舒适型习惯和浪费型习惯。从下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表现为节能型习惯的家庭采暖能耗明显低于其他两种采暖设备使用习惯的家庭平均采暖能耗。并且从进一步的对受访者的社会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第一,年龄大的人要比年轻人节能习惯更好。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生理上对采暖的需求更高;但是在节能习惯的表现方面,中年人和老年人要比年轻人更加节约,35岁以上的受访者中选择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房间里才开采暖设备的比例高于35岁以下的青年人。
第二,收入越高,在采暖设备的使用习惯上越偏向舒适和浪费。随着收入的增加,选择节能型习惯的比例逐渐减少,而选择舒适型和浪费型的比例不断上升。收入低的受访者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房间里使用采暖设备的比例明显高于高收入者,这表明收入水平也是约束人们采暖设备使用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第三,教育程度越高,选择节能型习惯的受访者比例越高。与空调设备使用习惯类似的是,教育在人们采暖设备使用习惯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文化程度较低的受访者相比,高学历的受访者中选择尽量让家人呆在一个房间里比例比低学历受访者高出很多。
第四,能耗态度越保守,选择节能型采暖设备使用习惯的比例越高。在随心所欲使用能源的受访者中,选择节能型采暖设备使用习惯的比例明显低于持注意节约和严格控制能耗态度的受访者。这种趋势表现为对节能的态度越谨慎,越注意控制,其在采暖设备使用习惯上更倾向于表现为节能的习惯而非舒适型或浪费型的习惯。
生活理念与室温调节。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社会特征的人们在能源设备使用习惯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也造成了最终的家庭能耗差异。如收入越高的人越容易忽视设备使用节能,年龄越大越注意设备使用的时限,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节能习惯越好。同时,节能态度在影响人们的能耗行为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即人们使用空调和采暖设备的习惯是受到其价值观念影响的。从态度层面进一步进行分析,这些具体的行为习惯表现源于人们追求居住环境热舒适度的生活理念。尤其是在冬夏两季,为了达到人们理想状态下的舒适度,就需要通过采暖设备或空调的使用来调节室内温度,这就势必产生更多的居住能耗。
舒适度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理念,那么何为室内舒适度的标准?2002年,国家制定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冬季采暖标准为16℃~24℃,符合这个标准的室内温度就是舒适的室内温度。《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卧室、起居室设计温度取16℃~18℃”。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住宅”的标准中对室温的规定,全年室内气温保持在16℃~28℃。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规定还是国际组织的标准,都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舒适温度定位,而是以一个相对宽泛的温度范围来描述舒适度,这就给了采暖和空调温度调节巨大的波动空间。在夏季,如果16℃~28℃都是合理的舒适度,而在追求室温更为舒适的理念影响之下,人们则倾向于选择调低空调温度,宁可在16℃的空调房间里穿厚厚的套装而不愿意在28℃的房间里穿短袖。冬天也类似,人们尽可能提高采暖的温度,宁可不厌其烦地从冰天雪地的室外进入暖气房,脱去一身厚厚的外套也不愿意穿着毛衣呆在16℃的房间里。夏天,人们总认为温度越低越舒适,到了冬天,人们又认为温度越高越舒适,而这种反季节的舒适度追求势必会带来不必要的能耗。人们追求舒适度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居住能耗。以2005年为例,数据表明,如果将全国集中供热面积室内温度由≥16℃调高到≥18℃,按目前每一采暖期每平方米 (哈尔滨36.3kg、长春37.0kg、吉林32.1kg、沈阳27.8kg、大连22.7kg、包头40.9kg、北京40.7kg、天津32.4 kg、太原46.4kg、乌鲁木齐35.8kg)的平均耗煤35.2kg的水平计算,当年增加耗煤 203万吨标煤。相当于8089万m2的采暖用煤。我国正处于飞速城镇化进程中,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为100亿㎡~150亿㎡。新建建筑中将有70亿㎡以上需要采暖。热化率达到40%,集中供热面积将会达到60亿㎡,按照目前的能耗水平,温度由≥16℃调高到≥18℃,当年煤耗增量为483万吨标煤,相当于1.9亿㎡供暖用煤。以供热室温标准由≥16℃调至≥18℃的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三城市为例(煤耗6 kg/㎡每月计算),其能耗增量和煤耗增量如下表:2007年度冬季,三城市总供热面积14459万㎡。能耗增量平均为3.21% ,增加煤耗约12万吨标煤。15如果在追求室温舒适度生活理念的长期影响下,并持续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用于室温调节的能耗将越来越高。
社会流行与室温调节。从上一节对舒适度标准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在追求舒适的理念蔓延的情势之下,冬夏两季室温调节尽量满足人们的舒适度需求成为了社会流行。人们从态度到行为呈现出一致性的对舒适度的期待和要求。调查发现,在人们认为理想生活方式的最主要特征中,舒适是与奢华、时尚、个性化、健康、身份的象征并列的重要元素之一。社会流行表现为对理想室内温度的追求。调查发现,人们心目中的冬季理想室内温度达到16℃以上的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55.1%,18℃以上的50.5%,24℃以上的为22.9%,28℃以上的为1.9%;夏季理想室温16℃以下的占39.2%,18℃以下的占43.1%,24℃以下的占64.1%,25℃以下的占78.8%,26℃以下的占90%,28℃以下的占98.7%。人们对室温的要求整体较高,形成了这样的“社会流行室温标准”——希望夏天温度足够低,冬天温度足够高。同时,人们对室内保持恒定温度的要求也很高,调查显示,冬夏两季人们希望室内保持恒定温度的比例分别为64.2%和62.0%。无论是从理想室内温度方面还是保持室内恒定温度方面,提高并维持室内热舒适度已经成为众望所归的社会流行。
在这种最大限度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社会流行趋势之下,为南方地区集中供暖逐渐引起了广泛的探讨。首先,南方确实有采暖的需求,由于南方冬季阴冷潮湿,和室内有暖气的北方地区比较起来相对难熬,且近几年南方多次遭遇灾害性天气,民众对冷冬的感受比较明显,改善采暖的呼声比较强烈;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居住环境的改善,采暖方式在技术条件上也无障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室温舒适度的追求非常强烈,认为“使用中央集中空调室现代化生活的象征”的占39.6%,认可“我认为生活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占68.4%,追求舒适度在人们的态度认知方面成为一种普遍的流行。在行动方面,由于取暖器、电热毯等设备成本较高,取暖效果不理想,南方居民在对热舒适度的渴望和现有取暖设施不满意的基础上呼吁集中供暖,使得这场“热舒适度”的流行愈演愈烈。
我们不能说这种对舒适度追求的流行一定是负向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当也必须表现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也应当允许人们追求室温的舒适。改善居住条件,让南方居民也能温暖过冬,在近几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但是过分的追求会导致极大的能源消耗,不利于形成节能的社会效应。社会和个人不能完全向社会流行妥协,如果任由这种追求舒适度的流行发展和蔓延下去,必然会导致能源的极大浪费和整个社会资源的匮乏。应当发挥社会流行积极的导向作用,了解和分析人们生理和心理上普遍可以接受的室温,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加以宣传和普及节能的社会流行,规范人们的理念和习惯,使其适应我国国情和未来能源使用趋势,而不是任由追求舒适度的社会流行成为人们互相模仿、争相浪费,甚至是推诿其社会责任的借口。
社会定义与室温调节。目前,在提高热舒适度的广泛社会呼声下,为南方地区供暖也逐渐被提上了政策议程。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在2012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传统的秦岭—淮河供暖线已经过时,建议将公共集中供暖逐渐延伸到秦岭以南的地区,并将此惠民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由国家、省两级按重点工程项目金额投入建设资金;同时,将城乡居民供暖补贴纳入财政预算。但是从能源角度考虑,我们的传统能源,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供给已经绷得很紧了,甚至在很多时候非常短缺。如果南方建立起像北方一样的供暖系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不仅如此,传统的南方住宅建筑外墙还涉及到保温、加厚等问题,这也是供暖计划中必须考虑的细节。如此算来,若要对南方实行集中公共供暖,在财政上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如果南方也采取了集中供暖这一方式,那么我国的能耗压力将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教授倪维斗表示,“假如在我国南方采暖地域片面推行这一技术,运用现有的热电联产机组和供热管网,5年工夫内就能够浪费标准煤1.1亿吨,相当于我国‘十一五’时期节能总量的18%”。16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教授江亿强调,10亿吨标煤是中国建筑用能的红线,“未来中国建筑用能一定要控制在这个数字之内,中国建筑用能上限为10亿吨标煤,最好不超过8.4亿吨标煤。”17而南方集中供暖一旦推行,总体能耗势必会越过这一极限。因此,从社会定义的角度而言,在目前的能源形势下,引进或者纯粹照搬北方地区的集中式供暖方式在南方的可能性不大。对于每年供热期只有2~3个月的华东和华南地区而言,集中式的供暖无疑会造成居住能耗的巨大的浪费;所以,维持目前的集中供暖规定,引导社会流行,塑造节能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具有极大的意义。
除了应对南方集中供暖的政策提案之外,社会定义还通过更加细致精确的规定增加对室内热舒适度的调控和对人们能耗行为的引导。如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规范的公布和制定必将推动人们约束自己的能耗行为,形成节能的行为和理念,通过此类政策的分析和规章的制定,能够在社会中掀起节能的浪潮,约束人们的能耗行为。尽管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社会流行都指向尽量满足人们室内热舒适度的方向,但是鉴于当下的能耗承载力,维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迫在眉睫,节能才是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的方向所在。社会定义规范了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能耗理念和能耗行为,在追求舒适度和绿色节能的理念中寻找平衡点,使得人们有控制地进行能源消费,塑造节能的社会定义和社会风气,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最大程度、不计代价地以不必要的能耗方式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
结论与讨论
以上,我们分析了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和社会定义四个维度对人们节能行为的影响,并且从居住格局和温度调节方面讨论了它们对能耗行为和家庭能耗量的影响。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对其能源使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人们养成了高耗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并日渐表现为选择高耗能居住格局和使用高耗能降温和采暖设备的行为。对现代奢华生活方式的追求,满足舒适度的社会流行,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心态,也使人们在具体的能耗行为上趋向于浪费。
由此可见,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社会流行和社会定义这四个维度在人们的家庭居住能耗和具体的能耗行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完全可以影响人们的具体行为和最终的家庭居住能耗量。因此,要形塑一种节能的生活方式,就必须着力于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对人们的居住生活的能源使用行为进行调节和干预。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追求更高的居住舒适度与发展绿色节能的矛盾。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和充分的物质条件来获得舒适度的提高。但是,在追求舒适度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临能源紧张的问题,就现在的资源状况来看,几十年后的人们将无法承载如此之高的能耗水平。王建对中国能源消费问题曾经作出分析,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各国在进入到工业化社会之后,在能源消费结构上都出现了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而我国在目前的转型态势下,仍未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原因就在于,中国是个石油资源稀缺的国家,其未来的石油最大年产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而通过和发达国家的比较,按桶计算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人均28桶,日本和韩国为人均17桶,中国目前只有1.7桶,仅相当于美国的1/16,日本和韩国的1/10。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耗水平,那么“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时候,每年的石油总消费量就要增加到36亿吨,这意味着将有34亿吨石油需要依靠进口”。18面对如此之大的资源缺口,我们的能耗正面临着“不能承受之重”。如何缓解追求更高的居住舒适度和发展绿色节能事业的矛盾,建立节约型社会,倡导节能的生活方式,必须着力于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发挥来自多个社会主体的职能对人们的居住生活中能源使用行为的干预,形塑节能的生活方式。
在树立节能的社会目标方面,目前,我们的环境保护和能源使用立法不够完善,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政策法规等强干预机制有欠缺。人们在居住活动中的浪费行为与缺少必要的约束和强制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通过法律法规使能耗的使用上升到法律控制的层面,增强其约束力和强制力、加大监管力度是国家和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此外,政府应当在社会定义的过程中考虑社会公平的问题,将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的考虑纳入到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提高居住格局和设备使用效率来提高社会整体的能耗效率,实现长远的节能。通过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引导节能的社会目标的形成。
在引导社会流行方面,尽管社会上已存在众多环保公益组织,但是它们往往是各自为战,活动和影响范围有限,尚不足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号召力,无法扭转错误的社会流行并树立正确的观念。因此,从这个维度着手,应当充分发挥舆论的影响力,使节能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范围广的社会运动,将小范围、小群体的节能行动拓展为全民共享的节能生活方式。通过多主体的协作与互动,发挥媒体、志愿者组织、节能环保机构的作用,扩大影响力,运用精英群体、社会名流的正向示范效应,传播节能、低碳的社会观念,树立节能生活典型,如低碳生活,“乐活族”等,19使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结构的人找到共同的节能生活流行,形成特有的节能生活宣言和典型标签,带动更多人加入到节能的流行趋势中来。必须形塑一个绿色、理性的社会流行,规避高能耗炫富思想的蔓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渗透,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代生活方式中的时尚。
在个人理念形成和习惯养成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教育对人们节能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意义,教育程度高的人节能习惯更好,在能耗量上也相对较低。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对整个社会的节能教育则显得十分薄弱,理念普及、行为强化等教育手段影响力度不大,弱干预机制亟待拓展和加强。因此,可以从教育着手,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媒体宣传等正式与非正式途径,特别要注重发挥家庭、同辈群体等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扩大节能理念的传播,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节能意识,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把自己和周围的人打造成为“低碳行动者”、“乐活族”。形成一套节能的生活准则,塑造积极的节能环保理念。要特别注重对高耗能人群价值观念的引导。应让他们认识到能源消费对整个环境,整个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在转变观念同时能够促进习惯的养成,并最终减少居住能耗。只有加强多个主体对于节能型社会建设的干预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宣传等多种干预手段,把对人们能耗行为的干预当作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发挥个人习惯的养成,个人价值观念的规范,社会流行的引导,社会定义的执行四个维度对形塑节能行为的效力,才能够提高节能生活方式形成的可能性。
(本文系清华大学课题“生活模式和人的行为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THZ01009;课题组成员:李强、李颖、朱颖心、刘精明、王莹、刘洋、史玲玲、燕达、王昊、王闯、李卓蒙、苗少波、李哲)
注释
①涂逢祥:“强化住宅节能,保障可持续发展”,《住宅产业》,2005年第2期。
②涂逢祥:“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趋势”,《住宅科技》, 2004年第9期。
③Bruce Hackett and Loren Lutzenhiser, "Social Structures and Economic Conduct: Interpreting Variations in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Sociological Forum, Vol. 6, No. 3 , 1991(9).
④清华大学建筑节能课题组:“社会地位结构与节能行为关系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⑤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⑥王雅林:“生活方式的理论魅力与学科建构——生活方式研究的过去与未来20年”,《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⑦杜任之:“谈谈生活方式”,《社会》,1982年第1期。
⑧刘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维度的解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⑨马姝:“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⑩[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1江亿:“我国建筑能耗状况与节能重点”,《建设科技》,2007年第5期。
12马朝晖:“小户型政策对住宅设计的影响”,《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7期。
13温家宝:“中国要有适合自己国情的住房政策”,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china/20110227/104191.shtml 。
14温家宝:“多建公租房,小户型为主”,http://www.people.com.cn/h/2011/0920/c25408-3611711386.html。
15“冬季供暖室内温度标准”, http://baike.soso.com/v21290684.htm。
16叶涛:“热电联产形式日趋幼稚市场推行尚需政策‘东风’”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4月11日。
17焦玲玲:“10亿吨标煤目标,建筑节能激辩‘顶层设计’”,《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4月12日。
18王建:“中国的能源问题与节约型设计思路”,《珠江经济》,2005年第12期。
19乐活族:LOHAS,英文全称是 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LOHAS是90年代末由美国的社会学者保罗·雷(Paul Ray)和心理学家雪莉·安德森(Sherry Ruth Anderson)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倡导 “成长、环保、健康、分享、实用、时尚”的生活方式,是21世纪全球生活的主流方向。LOHAS以重视健康和保护地球环境为前提,强调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将创造与反思融入生活。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Lifestyles and Residence Concepts of the Chinese Public
Research Group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Domestic energy sav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styles and living habits. Lifestyles can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t hom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lifestyles on domestic energy saving, and puts forward four dimensions shaping and associated with lifestyles, which are living habits, life-related concepts, popular trends and social definition.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the four dimensions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domestic energy consumption by adjusting home layout and room temperature. Hence, they must be intervened effectively so as to help realize the domestic energy saving goals.
Keywords: Domestic energy saving, lifestyles, popular trends, social definition, intervention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