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生活的价值观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与以往着重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相比有所不同的是,人们的住宅选择进入一个按照自己的生活价值观,从满足生活方式的需要来选择最佳居住形态的时代。 “生活方式”一词以往在社会学中是用来说明不同性格人群的生活形态,现在通常以此来分析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一般包括人们的业余生活、关注焦点、工作方法、生活看法以及对于自我、家庭、朋友、环境的态度等内容。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具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和特征,而拥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们是一些具有共同模式的人群,在生活行为上也具有相近的特性。生活方式往往最能表现出个人的特色。对于居住者而言,考虑生活方式有利于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的需求;对于住宅建设者而言,生活方式是分析、把握居住者潜在需求从而进行开发建设的关键因素。从生活方式的解析入手,实现居住生活和居住空间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是今天住宅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或家庭都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的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可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一是“以家庭为主体”,这种生活方式重视抚育子女和家庭生活;其二是“高消费追求一族”,追逐社会潮流、重视商品品牌与价值;其三是“以事业为中心”,专心在事业上,甚至无暇顾及其他的兴趣。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城区与郊区位置、建筑密度与层数、户外空间与设施等许多因素有关。那些生活方式趋于“事业型”、“流行型”的人们,更重视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往往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区居住。而生活方式趋于“家庭型”的人们似乎更愿意在环境良好的郊区居住,并且郊区居住的“家庭型”人群多半是较高收入的家庭,生活方式强调个性,强调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往来。 当前我国居民家庭观念和生活价值观的变化决定了其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更加重视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重视高度信息化与更多的休闲时间等生活模式,注重向往健康和回归自然等,所有这些都会对今后的住宅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