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哪儿不同
对环境会更加有利,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更好,日照采光更佳,建筑的运行耗能会降低40%~60%(具体细节见图)。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建委编制完成的《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和《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要点》近日发布实施, 两份文件将用于成都市域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技术审查。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成都第一个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标准,将有效引导设计人员融入绿色、低碳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从这两份文件中,可一窥将来的绿色生活。
泊车 优先采用地下和立体方式
技术导则包含场地及总平面、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景观环境、室内装修等八方面设计的内容。规定在场地及总平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原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优化建筑布局。在场地内交通系统规划中,应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要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并优先采用地下停车和立体停车方式。
应控制机动车室外停车数量比例,住宅室外地面停车数量占总停车量的比例,不宜超过10%。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停车位应全部采用地下停车位。自行车停车距建筑出入口的距离,不宜超过150m。
采光 至少一间房满足日照标准
在场地声环境设计中规定,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对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当的隔声、降噪和隔震措施;对交通干道的噪声,应采取设置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
公共建筑的走廊和门厅、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空间应做吸声设计。毗邻城市主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隔声性能;宜将走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设于毗邻主干道一侧;可使用声屏障等设施来阻隔交通噪声。
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以上卫生间时,至少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绿化 小区里起码栽45种植物
住宅卧室、医院病房、旅馆客房等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宜避免视线干扰。建筑出入口位置应方便步行者出行及利用公共交通,设置与公共交通站点便捷联系的人行通道。
建筑布局不宜形成完全封闭的围合空间。房间平面宜采用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外窗应合理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
居住区规模小于或等于5万㎡,居住区的木本植物种数应达到45种,大于或等于10万㎡的应达到55种。每百平方米绿地内乔木数量不宜少于3株。住区绿地率应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不低于1㎡。人工景观水体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水,应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在无法提供非传统水源的用地内不宜设计人工水景。
今年 新建保障房全面“绿色”化
另据今年初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新建项目应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项目报建审查时,应同步按照“绿色建筑”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审查。根据工作目标,到2015年,成都市将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区域性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全市达到 “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3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
而在今年,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养老院、医院、学校等建筑将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建立能源审计报告制度,对商场、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切实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全装修,研究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
专家访谈
两年后
就能享受到绿色建筑
按照《技术导则》和《审查技术要点》设计的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有什么区别?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民:相对普通建筑而言,依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技术标准进行的建筑设计,建成后的建筑对环境会更加有利,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更好,日照采光更佳,后期使用更节能、更健康、更舒适。
《技术导则》和《审查技术要点》的发布会对成都市房地产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常务副总建筑师涂舸:随着建筑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会越来越少。建筑的运行耗能会降低40%~60%,这才是真正价值所在。一旦购房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些好处后,反而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提升。
群众什么时候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绿色建筑的利好?
市建委副巡视员补学东:根据一般建筑项目建设周期,住宅设计过程大约6个月左右,施工周期由于项目不同,时间不一致,常规住宅项目约2年左右,所以群众住上应用绿色理念设计的房屋,应在2年以后。
成都市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有哪些举措?
补学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发展指导意见,制定绿色建筑规划和地方性法规,明确绿色建筑比例、规模、类型等指标;编制绿色建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相关标准规范或技术规程。
二是完善激励政策,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在土地招拍出让条件中明确绿色建筑建设要求;将绿色建筑行动工作经费纳入每年市级财政预算,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项目和二星级及以上单体绿色建筑项目,给予相应资金补助或奖励。三是严格监督检查,将执行绿色建筑行动情况纳入节能减排和建设领域检查内容,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专项督查。对从事建设、设计、施工和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将其绿色建筑业绩纳入信用管理,与招投标、资质审查、市场准入等工作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