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形态学研究

居住形态学研究

 

   

    中国人的当代生活面临两种样式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式的城市家庭生活,要求住宅有更明确与高效的功能区分,更好的防卫性与私密性要求,更合适的邻里关系;另一方面亲近自然的本能又将我们导向充满阳光、空气、水的传统庭院。怎样利用有限的场地,将高效的现代住宅模式与亲近自然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相互结合,是激发我们进行当代中国底层高密度住宅形式设计研究的初衷。但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我们的家庭构成比起古人已经大大改变。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形而上层面。简单的形式嫁接是不恰当的。必须秉承严谨的作风和实证主义的态度,从历史上寻根并找到当代问题的线索,将建筑设计向更加健康适用高效的生活模式设计。

    居住形态通过分别对北京四合院,苏州民居,徽州民居等典型传统民居进行空间和私密性以及流线的分析,得出传统院落的基本元素和空间层次特征: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结合中国通常情况下3.6米的开间尺寸,在2X4X3.6X3.6的正交网格上进行类似九宫格式的住宅空间形式试验。根据低层高密度住宅合适的内部建筑密度,建筑应该5.2-6.4个单位之间。现将此数据取整,以第一层建筑占5个单位、院落占3个单位的比例作为研究的参考范围。将每个网格编为1-8号,然后确定院落的位置,在2X4网络先给出一级院落的位置,排除由于对称造成的重复个体,得出10种可能性。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二级院落,衍生出3个院落的布局,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得出60个平面框架可能。选出其中的几个系列进行深入演绎。这个正交网格系统作为空间形式研究的框架,将这种图示作为最原始的建筑状态,这种图解的状态引入中国传统住宅原型,将这种原型中的相关因素同它们关联起来。这种空间序列的属性,转换到建筑的形式语言的原型中,总结为依据两个院落级别组织的各种空间形态,为不同位置的低层高密度住宅研究提供了索引功能的可能性。

    南京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地区,气候因素对居住建筑集中与分散,庭院与实体的对比关系有重要的影响。传统院落式住宅在类似的气候条件下,采用自然的采光与通风,而现代由于科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通常用人工调节的环境。从环保生态的角度考虑,参考传统民居的院落,用低技术的生态与节能的方式,解决居住的自然环境问题。

    现代人的生活与旧时相比已经大大改变,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早已不复存在,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集中居住方式也逐渐解体。现代的核心家庭逐渐向小型化、多样化发展成为趋势。这种人口构成、行为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巨大改变,形成了现代聚落的交往模式和传统居住方式的矛盾。低层高密度的居住形态实践,在有限的用地情况下,将传统的庭院深邃、久远、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空间体验融入其中。

    低层高密度住宅有丰富的内部空间,同时其住宅平面形态和组合方式决定了它的设计难点在于解决长进深方向上的流线和通风采光问题。院落的多重朝向性,作为组织流线与采光通风有天然的优势。中国传统院落的尺度,一切都是围绕人的生活展开,流线简洁层次清晰,灵活变通,一旦放大到居住区尺度上,常常不具备中国院落的特点。传统院落的私密性,还给现代生活中家庭小型化,多样化提供了思路。结合传统庭院的组织方式设计现代低层高密度住宅,是在解决现代问题上参考传统答案的经典案。
作者:
【周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雷晶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