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时间:2013-11-04 16:57:11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访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林峰

本刊记者  李有存    实习记者  尹延飞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体系、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大多数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本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小城镇该走向何方?旅游业在小城镇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元素又有哪些?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林峰。

产城一体化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流模式

记者:国家经济和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十八大后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能否为我们做个解读?

林峰: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特别是近十年,一半以上靠的是土地升值、房产升值。土地升值的关键是城市化,因为城市化使得原来的边缘性土地、非城市用地变成了城市用地,城市周边土地变成城市中心用地,土地价值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城市化这个蛋糕是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办法丢开的,也是一个客观上有依据但又带着巨大风险的选择。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是客观的,是未来城市化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机制。但同时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人的城镇化,如解决户口、社会保障、教育平等、农民的城市转型等诸多问题。人的城市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前提,那么这个前提如何实现?

必须靠产业。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产城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中最有价值的手法和模式。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和发展,农民工要拥有城市户口、享受城市待遇以及城市生活方式都没有依据。因为没有城市化就业,没有城市生活的收益水平,不可能支撑城市生活方式,那么人的城镇化就没法实现。所以在产业结构上,产城一体化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流模式。由此,产业的贡献率和土地升值带动房地产升值的贡献率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两个动力结构。

记者: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架构。但跟城市比起来在吸引资金、人力等方面还略显不足。那么小城镇该如何发展?您作为旅游规划业的资深人士,认为旅游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林峰:正如您所提到的,小城镇规模较小,其提供的就业岗位、产生的人气集聚及经济辐射能力都无法跟大城市相比。但其发展相较大城市来说相对灵活,可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也就是说,不要硬跟大城市去拼,要另辟蹊径,以特色形成别人无法超越的竞争优势。而恰恰“旅游”就是一个讲究特色的产业,这跟小城镇的发展之路天然契合。因此,以旅游引导小城镇的发展再合适不过,事实上,很多小城镇利用自己拥有的滨海、温泉、森林、冰雪、文化等资源,也都发展成为了知名的旅游小城镇甚至城市。比如,乌镇、张家界、海南的滨海小镇等。

   可以说旅游小城镇是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双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旅游产业的“消费搬运”及“产业集聚”是旅游小城镇形成的前提;特色化,是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要点;泛旅游产业整合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核心。旅游小城镇开发的关键要点还是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个特色化,可以从资源特色化、文化特色化、产品特色化、业态特色化、风貌特色化等几个方面去打造。

绿维原创设计:贵州黄果树民俗度假小镇鸟瞰

绿维原创设计:贵州黄果树民俗度假小镇-商业半鸟瞰

旅游小城镇的打造模式及要点

记者:旅游小城镇化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实现产城一体化?能不能以您的实践经验,剖析一下其打造模式及要点?

林峰:打造旅游小城镇,首先我们要把握其发展机理。绿维创景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在这里我要强调三点:

第一,吸引力和游客量是做旅游小城镇的前提。小城镇的构建首先是核心吸引力的打造,若没有吸引力或吸引核,一切都是虚幻的。另外,在小城镇建设中,游客量与游客滞留时间是重点,有多少游客量就有多大规模的小镇。这里所谓的游客量不是旅游人次的概念,游客量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旅游搬运,搬运来的是巨大的消费,由游客量带来的消费构成了旅游小镇最重要的支撑。游客量是预估做什么样的小镇、做多大的规模和怎样做旅游小镇的前提。

第二,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模式。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游客的水平、游客的层次、游客的消费模式以及游客滞留时间形成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会形成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旅游产业链中休闲产业聚集模式,即休闲产业业态的多样化而形成的多种聚集,我们称之为旅游休闲产业多业态发展结构。这些不同层面的模式形成旅游业态多样化,业态多样化形成业态聚集,业态聚集形成产业聚集,所以旅游带动的产业模式是多样化产业聚集模式,由此形成的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三,休闲聚集下的泛旅游产业整合和延伸发展。泛旅游产业包括养生产业、养老产业、会议产业、会展产业、运动产业、文化产业等,跟旅游相比较它们是被带动的结构。如果不能通过旅游将游客搬运到目的地,很难展开,所以必须通过旅游的整合和旅游的带动形成产业的布局和延伸。如文化旅游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加工工坊、艺术品的加工、商贸物流形成产业的延伸整合,同时除了产业本身价值外,还可带动地产升值、房产升值。休闲聚集下的商业物业延伸出一系列产业和产业带动的地产,在这个结构下同时形成城市化本身的配套,如学校、医院、金融等一系列的城市配套设施,由此形成旅游小城镇的架构。

记者:我在旅游运营网上看到绿维创景做过不少旅游小城镇的项目。绿维创景作为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和业界领先机构,针对旅游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有哪些经验,可否给读者分享一下,从而也为我国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者提供参考。

林峰:我们认为旅游小城镇规划,就是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发展为特色,以城镇规划规范和旅游产业规划规范的双重要求为前提,以旅游产业作为产业支撑来主导城镇发展,以城镇建设配合旅游功能,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产城一体化系统整合;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划以及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增加人口承载力,带动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因此,在旅游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把握和做好以下几点:(1)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在城镇化体系架构下,应以泛旅游产业体系为构建重点,发挥传统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养生、运动或当地特色产业如玉石、陶瓷等的整合,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泛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旅游业态及要素规划并为政府及企业设计合理的运营模式,从而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规划,为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奠定产业基础。(2)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旅游吸引核的设计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至关重要,自然景观、文化遗存、休闲度假要素、滨海滨湖、温泉、甚至博彩等,均可作为旅游吸引核。首先需要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本体价值与开发价值评价,选出既可产生市场需求又具有辨识度的资源,作为核心吸引力构建的基础。进而围绕这一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业态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及功能布局,最终形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3)具有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小城镇,不仅要服务游客,更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因此,小城镇里的项目策划不同于单纯的景区,需要具备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4)旅游小城镇的特定功能开发及其布局。产品及项目策划完成后,落地下来就是依据功能的空间布局。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旅游小城镇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化走向了综合化,往往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娱乐、居住、集散、养生、运动等多种功能。当然,不同资源类型主导下的小城镇,功能也不尽相同。(5)风貌规划。特色风貌,是旅游小城镇的吸引力之一。它的营造不仅仅体现在城镇的建筑和景观风格上,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是重要构成。旅游小城镇风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缺一不可。建筑,主要集中在民居、客栈、酒店、商业建筑、景点建筑;景观主要集中在商业街景观、滨河/水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休闲广场景观;软环境,是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生活风俗等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从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制度保障。

绿维原创设计:贵州黄果树民俗度假小镇-山顶标志建筑夜景

绿维原创设计:贵阳朱昌镇商业综合体

旅游小城镇的运营

记者:旅游小城镇的运营也是一个关系到其兴衰的关键问题,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各个群体。他们在这一进程中均扮演什么角色呢?

林峰:正如您所言,旅游小城镇的运营涉及面相当广泛。一方面不仅是旅游开发,还涉及到城镇建设。其运作,不能像竞争性工业产业一样完全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而需要政府出面,结合城市发展,进行产业培育,整合行政管理、公共工程、土地与资源、税费优惠、营销促进、招商引资、制度保障、户籍改革等等,以商业化的理念,按照经济规律,结合长远发展目标,围绕综合效益最大化,开展经营运作,形成有效推进旅游小城镇发展的运作架构。

    但只靠政府还不能盘活旅游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这就需要寻求一些有能力的投资商深入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大型的投资商,可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将城镇建设、城镇居民转型、农民搬迁、城镇发展、旅游产业等全面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发展、景区发展、城市发展相结合的产城一体化模式,构建企业投资、运作与项目开发的架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全面运营中小城镇,扮演着区域运营商的角色。更多的投资商选择对旅游小城镇中的某一个版块来进行运营,这样相对来说风险较小。其中最能吸引企业进行投资的,集中在特色项目与旅游地产两方面。

    另外,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以及城乡统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居民,基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可以寻找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分享城镇发展的利益分配。对于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搬迁或务工等方式进城,进行消费、旅游或其他创新业态的经营,实现职业转换,并进一步通过培训,增加自身技能。另外,在旅游的带动下,小城镇周边会形成一些休闲农业、休闲度假、郊野休闲公园等项目,有效提升了农业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将新农村社区纳入了旅游小城镇架构中,发挥了“城市尾,农村头”的价值。

 

 
本文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