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简介

建筑界的女魔头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比男孩还要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当年,伦敦建筑学院的学风相当放任自流,谁也不会教她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就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围中,她想象力的种子一颗颗萌芽了,使她成为日后最有创意的建筑师和雕塑家。
  求学期间,哈迪德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包括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感兴趣。这个流派的作品只采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抽象造型。每天对着这样的前卫艺术,哈迪德突发奇想: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前卫的,有漂浮感的?
  1977,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1982,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她仿佛一帆风顺,以至于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直到1993,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1994,哈迪德花费了极大的力气,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曾给予她很大打击。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八层高的建筑像一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2004321,海耶基金会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颁给了她,她创下了两项记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评委之一、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这样评价她的贡献:她让建筑成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喷薄和流动。

 

性格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克拉肯威地区,办公室硕大无比,天花板装饰着复杂锯齿状的蓝色有机玻璃,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哈迪德还是那副惯常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长裤,黑色Prada凉鞋。她一天坐上15个小时,也不会得腰肌劳损,因为她那张粉红色的安乐椅,顺着人体的脊椎线条呈S形设计,就如一件现代软雕塑。这是著名设计大师VernerPanton的作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设计!哈迪德说。
  

 她本人也是即兴设计的爱好者,她曾设计出一双建筑感十足的深桃红色凉鞋,上面布满了龟背竹一样的镂空曲线,奇妙的坡跟让鞋看上去和地面若即若离,拥有神奇的飘浮感。哈迪德的下属知道,要是这位女魔头有一天穿自个设计的凉鞋来上班,说明这位与众不同的老板又成了一座随时会爆发的活火山,她嫌大家的活干得太沉闷了,或者,她嫌自己的活太沉闷了,就会换双鞋子来振奋一下精神。此时,谁要是漫不经心,就会引来她的尖叫、怒吼。
  哈迪德对工作和下属的严苛在业界很出名。她外表健硕,有着中东女性特有的旺盛精力,头发中分,最前面两络头发挑染过,向两边撩起,就像一部传奇撩开了门帘。她的一位下属说,你没法不对她又敬又畏。哈迪德声音洪亮地布置工作,听到她的声音,下属们的心脏都会擂一阵鼓。她是那种一周能在办公室耗上80个小时的人,跟着她混的下属,多多少少也要有点工作狂倾向才成。
  对于自己恶脾气的议论,哈迪德说,没有完美主义强迫症,哪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和她有着相似性格的男建筑师却不被认为反常,这说明什么?说明男女还是不平等,60岁没结过婚的男建筑师还被认为是钻石王老五,有着同样经历的哈迪德却被视作爱神也会吓跑的女魔头,也是同样道理。

 

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新的结构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新视点

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诠释现代

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版权所有: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建筑文化网 苏ICP备11021512号 技术支持:零点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