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因内部思想分歧而在1959年宣告停止活动就是一个信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61年举行学术讨论会,议题是《现代建筑:死亡或变质》,反映出许多人对现代主义建筑前景的忧虑。此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评越来越尖锐。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抬头。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R.A.M.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①采用装饰;②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③与现有环境融合。英国建筑评论家C.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的建筑:一方面,它面对其他的建筑师和留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它又面向广大公众或当地居民,这些人注意的是舒适问题、房屋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等事项。”但是,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说:“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所吓服了。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宁愿一锅烩,而不要清清爽爽;宁愿要歪扭变形的,而不要‘直截了当’的;宁愿要暖昧模糊,而不要条理分明、刚愎、无人性、枯燥和所谓的‘趣味’;我宁愿要世代相传的东西,不要‘经过设计’的;宁愿要随和包容,不要排他性,宁可丰盛过度,不要简单化、发育不全和维新派头;宁愿要自相矛盾、模棱两可,不要直率和一目了然;我赞赏凌乱而有生气甚于明确统一。我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我宣布赞成二元论。”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文丘里后来提出自己的建筑定义,作为他的建筑理论的基石。他写道:“我们现在的定义是:建筑是带有象征标志的遮蔽物。或者说,建筑是带上装饰的遮蔽物。”
后现代主义建筑实例 西方建筑杂志在70年代大事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上,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
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
在俄亥俄州,1976年建成,建筑师为文丘里。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见古典柱式),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
1982年落成,建筑师为M.格雷夫斯,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
1984年落成,建筑师为P.约翰逊。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见图)。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