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德国人,(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中文名
密斯·凡·德·罗
国 籍
德国/美国
出生日期
1886年3月27日
逝世日期
1969年8月17日
职 业
建筑师
年谱
1886年3月27日,生于德国亚琛(Aachen)
1897-1900年 亚琛教会学校学习
1900-1902年 亚琛职业学校学习
1902-1907年 柏林,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事务所做学徒
1907年 离开保罗事务所,完成第一个工程里尔(Alois Riehl)住宅
1908-1911年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事务所工作
1912年 海牙,为克吕勒住宅进行设计
1912-1914年 柏林,作为独立的建筑师进行设计
1914-1918年 服军役
1919-1937年 柏林,从事建筑设计
1921-1925年 任十一月学社(Novembergruppe)建筑展览会主持人
1921年 与妻子和三个女儿永久分离并更改姓名
1923年 进行砖式乡村住宅计划
1925年 建立十环学社(Zehner Ring)
1926-1932年 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副主席
1927年 任斯图加特(Stuttgart)城魏森霍夫区(Weissenhof)住宅展览会负责人
1928-1930年 捷克布卢诺(Brno),设计土根哈特(Tugendhat)住宅
1929年 任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设计负责人
1930-1933年 任德绍和柏林包豪斯学校校长
1937年 第一次游历美国
1938年 任美国芝加哥阿尔莫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1940年改名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1944年 入美国籍
1958年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退休
芝加哥,从事建筑设计
1959年 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60年 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63年 获约翰逊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
1969年 8月19日,于芝加哥逝世,享年83岁
生平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国建筑师,亦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童年的时候,密斯小名是路德维希·密斯。青年时,他在父亲的雕塑店里工作,后来搬到柏林加入了Bruno Paul的工作室。接着1908年到1912年间,密斯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工作室工作了4年。彼得·贝伦斯的工作环境影响了他对那个年代设计理论与德国文化是否能够结合的一些看法。
青年时的密斯已经是一个慎重、沉默的思考者。他发现自己具有一些设计的天份之后,就决定将原先的名字之后,加上了凡德罗姓氏,而舍弃了原先平凡的玛丽亚、蜜夏埃尔等字。凡德罗这个姓氏的拼写模仿贵族的姓氏。
改名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业。为德国的上流阶级设传统德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当时他非常敬佩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特别是卡尔所惯用的宽广比例、立方体容量般的设计手法,还有散布的、折衷的经典空间配置,让密斯感到到这是一个建筑世纪的转折点。
与柯布西耶一样,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并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
密斯·凡·德罗为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建的德国馆仅存在5个月,没吸引很多注意,但被拆除25年后被誉为大师杰作,于1985-86年间在巴塞罗那重建。他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建筑风格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密斯从事建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建筑系统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建筑结构把他带到建筑前沿。同时,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运用。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而定。在公共建筑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中,他采用对称、正面描绘以及侧面描绘等方法进行设计;而对于居民住宅等,则主要选用不对称、流动性以及连锁等方法进行设计。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重视细节,用他的话说“细节就是上帝”,这归功于他父亲对其技术的教导。虽然他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学习,但他很小随其父学石工,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技艺有所认识,又通过绘制装饰大样掌握了绘图技巧。同时,他用极为大胆、简单和完美的手法进行设计,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密斯并不是特别关注装饰原料的选择,但是他特别注意室内架构的稳固性。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 · 柯布西耶一样,密斯也特别重视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由他所设计的郊外别墅、展厅、工厂、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建筑均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密斯也重新定义了墙壁、窗口、圆柱、桥墩、壁柱、拱腹以及棚架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已经扬名全世界。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密斯在很多领域中都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在自传中说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工作之际,由他设计的湖滨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里从事设计工作。
风格改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密斯完全的放弃了传统建筑风格手法,改采用了柯布西耶与沃尔特·格罗佩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称为先锋派)。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的装饰花纹,局部的修饰都被拿除了,改为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当时社会除了倡导节约的风气外,理论家也大为批评过去古典复兴样式建筑是欧洲贵族们浪费华巧的实证。
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此馆的设计后来在原址被重建,1930年密斯在捷克波尔诺(en:Brno)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en:Villa_Tugendhat)也被视为此高峰期的经典建筑。
获得荣誉
Friedensklasse des Ordens Pour le Mérite (1957年)
英国皇家建筑协会金牌奖(1959年)
美国建筑师协会金牌奖(1960年)
柏林艺术奖 (1961年)
自由代表奖章 美国 (1963年)
德国联邦金牌奖 (1966年)
代表作品
艾洛伊斯 ·里尔(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
佩尔斯(Perls)住宅,柏林, (1911年)
黑尔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毁),柏林,(1921年)
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
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 (1926年)
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主持人,斯图加特,(1925-1927年)
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捷克,(1928年-1930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1928-1929年)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
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诺伊州,(1946年-1951年)
湖滨大道860号和880公寓大楼(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1951年)
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国,(1952-1953年)
大会堂(Convention Hall),芝加哥,(1953-1954年)
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与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合作,纽约,(1954年-1958年)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1962年-1968年)